合作經濟和經濟聯合
我國經濟體製改革中出現的、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全民、集體、個體經濟相互之間以多種形式聯合生產和經營的經濟形式。不同所有製形式、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聯合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聯合可以促進人才、資金、技術、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組合。有些聯合體,以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優質名牌商品為龍頭,以促進科研和生產的聯合為重點,積極發展企業群體,以適應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
在無產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了國家政權以後,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就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項基本職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履行了這方麵的職責,起了重大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弊端。這主要是政企職責不分,企業實際上成了行政機構的附屬物。政府包攬了許多本來不應由它管的事,而許多必須由它們管的事又未能管好。加上條塊分割、互相扯皮,使企業工作更加困難。經濟體製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主要職能應該是:製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計劃、方針和政策;製定資源開發、技術改造和智力開發的方案;協調地區、部門、企業之間的發展計劃和經濟關係;部署重點工程特別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的建設;彙集和傳播經濟信息,掌握和運用經濟調節手段;製訂並監督執行經濟法規按規定範圍任免幹部;管理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等等。各級政府部門原則上不再直接經營管理企業。這樣做既是搞活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也是使政府部門更好地領導和組織經濟建設,以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簡政放權
“簡政放權”,即精簡機構和下放權力,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簡政放權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一次深刻改革。精簡機構的目的,在於改變黨和國家目前存在的機構龐大臃腫,層次過多,職責不清,工作效率低的狀況,建立起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運轉協調,靈活高效的行政管理體係。簡政放權的主要形式有:①實行政企分開,企業不再隸屬於政府行政部門;②取消或改變行政性公司,更換“公司”對工廠、商店等基層企業的管理職能和管理形式;③按照經濟實體的要求,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力;④對企業進行減稅、讓利等優惠扶持政策。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企事業單位的黨組織主要是管理黨務,起保證監督作用,原則上受所在的地方黨委領導。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要逐步劃清職責,做到地方的事情地方管,形成一種既保證中央政令統一,又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的格局。下放權力的目的,在於克服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建立新的適應於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權力結構體係,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更好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指令性計劃
指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活動以法令形式下達的計劃。其範圍限於關係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生產和分配,關係國家生產建設的重要任務,關係經濟全局的骨幹企業的主要經濟活動。目的在於保證國家掌握必要的物質力量,實現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基本平衡,在全國範圍內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合理配置生產力,保證重點建設,使國家有充分條件運用各種經濟杠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它具有強製性、直接性兩大特點。計劃一經下達,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隨意改變,而且納入這種計劃的經濟活動,國家可以直接幹預和管理。在我國,指令性計劃是由各級人民政府或計劃部門按隸屬關係下達到執行單位,如由於客觀情況需要調整計劃時,必須按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報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過去,我國把指令性計劃的範圍搞得過大、過寬,不利於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國市場範圍逐步擴大,計劃管理的領域顯著縮小。今後在宏觀調控上,要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點建設,綜合運用經濟杠杆,促進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指導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