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三角債
政府幫助企業清理企業之間相互拖欠債務的活動。理論界和經濟部門把我國現存的債務鏈統稱為三角債。實際上我國現存的債務鏈有兩種:一種是三角債,即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三者相互拖欠,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債務鏈。另一種是線形債,即甲欠乙、乙欠丙、丙欠丁……由一企業欠債引起一係列欠債,形成一根線形債務鏈。我國的三角債主要形式是線形債。主要由資金短缺引起。資金短缺又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①由於財政赤字,預算內的投資撥款和補虧撥款不足,使一些建設單位和政策性虧損單位存在資金缺口;②由於某些行業發展過快,其中一部分產品已相對甚至絕對過剩,產成品資金長期或永遠也不能轉化為貨幣資金,由此造成資金短缺;③由於管理不善,出現經營虧損,企業的一部分資金用於填補虧損,造成資金短缺;④有的企業將資金轉化為利潤,進而轉化為獎金被分掉,留下資金缺口。因一部分企業和建設單位由於資金短缺而拖欠貨款,導致另一部分企業的資金短缺,他們不得不也通過拖欠貨款的辦法占用別人的資金。這樣相互拖欠的實質,是債務鏈上最終債權企業的一部分資金被用於填補最初債務企業或建設單位的資金缺口。我國三角債產生於80年代末。據統計,1987年底,全國企業間拖欠貨款270多億元,到1989年3月底,全國企業拖欠貨款總額高達1086億元。我國的三角債除數額巨大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拖欠範圍廣。不僅涉及大中城市,也涉及邊遠山區;不僅涉及國有、集體和鄉鎮企業,還涉及財政和銀行。二是清欠工作的艱巨。自1989年以來,各級政府采取了多種清欠措施,但由於前清後欠,有的地方甚至越欠越多。為此1990年4月,國務院做出在全國範圍內清理三角債的決定。決定分三步清理:第一步先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內和基建、外貿、商業、物資等係統內進行,由各地區、各部門自行組織清欠工作。第二步以拖欠貸款較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中心,組織跨省(區、市)的區域性清理。第三步,在區域性清理的基礎上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清理,清欠工作爭取在7月底前結束。但由於清欠進展不很順利,1991年7月19日,國務院成立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強調從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這個源頭開始,解開債務鏈,從東北三省拉開了全國清理的序幕。到1992年7月末,全國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在1991年底前形成的拖欠已基本清理完畢,比原計劃提前1年。兩年來,國家注入510億元資金對三角債進行清理,解開債務鏈2000多億元。
商業體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