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1979年以來商品流通體製、商業管理製度的變革。中國傳統的商業體製弊端較多,主要是:商品流通形式單一,按行政區劃、行政層次、用行政管理辦法管理、統得過死,造成城鄉分割、政企不分、環節多、流轉時間長、流通費用高、經濟效益差等。改革的內容主要有:①改革工業品和農產品的購銷形式,工業品由統購包銷改為統購統銷、計劃收購、訂購和選購及市場調節等形式。改變了農產品統購派購製度。②商業批發打破了“三固定”(固定供應區域、固定供應對象、固定倒扣作價)的辦法,興辦了一批貿易中心、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③調整了商業所有製形式,國營和集體、個體商業共同發展。④逐步建立“三多一少”(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和改變統得過多、獨家經營、渠道單一的做法)、“城鄉開通”的流通體製。⑤國營商業的大中型企業和糧店推行了內部經營責任製。絕大多數小型企業已經放開。⑥供銷合作社開始恢複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經營上的靈活性,逐步由“官辦”轉為“民辦”。⑦廣泛發展商業流通領域的橫向聯合經濟,包括跨地區、跨部門的工商、農商、農工商、商商、商貿之間的聯合與協作,發展了商業經濟聯合體。商業流通體製的改革、對於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物資流通體製改革
1979年以來物資流通管理方式、管理製度、管理機構的變革。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計劃流通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物資流通體製,弊端是環節多、層次多,流通不暢、周轉緩慢、對企業統得過死等。物資流通體製的改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①減少統配物資品種,縮小指令性計劃分配的範圍;②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由城市物資部門就地就近統一組織供應;③實行物資承包供應和定點供應;④開展物資協作經濟技術協作。⑤建立生產資料貿易中心;⑥對指令性計劃調撥物資實行遞增包幹;⑦進行物資價格改革;⑧增加物資經營網點等。
經濟組織製度的改革
我國經濟管理的組織製度、組織機構等方麵的改革。建國以後,中國經濟組織體製在中央與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係上曾有多次變化,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組織製度上的變革有以下幾個方麵:①針對原體製上存在城鄉分離、條塊分割、生產重複、流通堵塞、運輸浪費、領導多頭、互相牽製等弊病,提出了以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帶動周圍農村,統一組織生產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各種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經濟區的戰略。②根據這一原則,擴大了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管理和組織經濟的權力,並對若幹中心城市實行了計劃單列。③許多企業直接下放給城市管理,城市不再被當作一級行政區劃,而是作為經濟實體發揮作用。④建立了上海經濟區、山西經濟區、東北經濟區等以中心城市為依托,開放式、網絡式的經濟區。⑤大力發展各種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形成了一批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和跨所有製形式的新型企業群體或企業集團。⑥對城市政府機構進行了試點改革。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
獨立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代表權、監督管理權、國家投資和收益權、資產處置權等權利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它是在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在我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政府的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職能和行政管理職能合而為一。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狀況越來越不適應,客觀上需要這兩種職能分離。為此,1988年,國務院根據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了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從此,我國社會主義國有資產管理新體製的改革進入到實踐探索的發展階段。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境外的全部國有資產行使管理職能,重點是管理國家投入各類企業的國有資產。其宗旨是:優化國有資產管理,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維護國有資產使用單位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全民所有製經濟的骨幹作用,即動社會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國有資產投資、收益、分配和所有權處理的各項管理工作,與國家計劃、財政、行業發展政策等宏觀經濟管理要求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