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出發
毛澤東對唯物主義方法論基本要求的通俗表述。它是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根本原理在方法論上的具體體現。在毛澤東看來,“除了我們的頭腦之外,一切都是客觀實際的東西”,“隻有我們的頭腦(思想)才是研究的主體。”毛澤東所說的從實際出發,既是指從客觀事物的實在情形、它的性質、它的規律、它和其他事物的聯係出發,又是指從人們的實踐活動出發。從實際出發是同從想當然或從書本出發相對立的。毛澤東在同主觀主義的長期鬥爭中,一貫堅持這個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1929年,在為古田會議寫的決議中,就從思想路線的高度提出了“根據實際情況”討論問題的主張。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中,特別強調“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在反對王明教條主義鬥爭中,提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延安整風中,提出“應當從客觀存在著的實際事物出發”,從中引出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從實際出發”的概念。從實際出發,首先要尊重客觀實際,尊重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按照實際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決定人們行動的方法和步驟。其次,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進行綜合分析,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理論聯係實際
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毛澤東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反對教條主義的鬥爭中,對理論聯係實際的思想原則作了深刻的論述和創造性的發揮。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他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他又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在整風運動中,他反複強調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在黨的七次代表大會上,他把理論聯係實際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之一,認為這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誌。是否堅持理論聯係實際,是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他把理論聯係實際比喻為箭與靶的關係,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有的放矢,主張有目的地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革命實際進行認真研究,正確解釋中國革命中產生的實際問題,從中引出規律,作為行動的向導。理論聯係實際與理論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是根本對立的。要做到理論聯係實際,就要精通理論,深入實際,並把二者結合起來。
主觀主義
是毛澤東對實際工作中的唯心主義的一種表述。它不是作為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體係出現的,而是常常以主觀片麵的思想方法和作風表現出來。早在1929年,毛澤東為古田會議寫的決議中就尖銳地提出反對主觀主義的問題。1930年,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對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之一教條主義作了深刻批判。1937年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中,從哲學的高度對主觀主義作了精辟的分析。1942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等整風文獻中,毛澤東對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思想根源、對革命事業的危害以及克服的方法作了充分論述。他指出,黨內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教條主義,另一種是經驗主義。前者單憑書本,無視客觀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教條和公式到處亂套;後者單憑個人的局部經驗,忽視理論的指導作用。二者從不同的兩極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實踐和理論的統一。主觀主義對革命事業造成的危害很大,是共產黨的大敵,必須堅決克服。克服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堅持黨性原則,注重係統的周密的調查研究。
教條主義
教條主義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凡事都從書本的定義、公式出發,反對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拒絕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認理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民主革命時期,黨內教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聖化,推行脫離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戰略戰術,曾給中國革命事業造成嚴重危害。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對教條主義不但從軍事上政治上進行了批判,而且提到哲學高度從思想路線上進行了深刻批判。指明割裂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割裂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統一,是教條主義的思想根源。
經驗主義
毛澤東對主觀主義另一種表現形式的稱謂。它同哲學史上的經驗論相類似,主要特點是輕視理論,誇大感性經驗,把局部的經驗當作普遍真理。經驗主義者拘守於自身的狹隘經驗,不懂得感性認識有待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性,不懂得理論對於指導革命實踐的重要作用,容易受教條主義的蒙蔽。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同樣違背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因而對革命事業也會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