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理論(2)(1 / 3)

毛澤東提出的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的群眾路線領導方法,它體現了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統一。人民群眾的認識,在整體上是客觀的,豐富多彩的,但在具體上又是分散的、無係統的,有正確,也有不正確的,需要選擇、加工、提煉。“從群眾中來”就是把群眾各自的認識、意見、要求、經驗和辦法集中起來,運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各種科學手段,進行科學的抽象,化為集中的、有係統、有條理的領導意見。從總體上說,這能更全麵、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從而製定出比較符合客觀實際,體現人民要求,代表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這個過程,實際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這種領導意見是否正確,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到群眾中去”,就是把這種領導意見向群眾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在群眾的實踐中考驗領導意見是否正確和正確的程度如何;同時,吸收新認識、新經驗,修正、補充和完善領導意見。這也就是把理論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用一般指導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這樣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循環往複,就使領導意見不斷充實提高,愈來愈正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由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過程。是領導同群眾相結合,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無限前進發展的過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化為黨的群眾路線。又把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到認識論的高度做出理論概括,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群眾路線相統一,這是毛澤東在理論上的獨創性貢獻。

唯物史觀

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簡稱。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在中國,1919年9月,李大釗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通過十月革命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學說,蔡和森在總結十月革命經驗時指出:“俄社會革命出發點=唯物史觀”,“方法=階級戰爭+階級專政”,“目的=創造共產主義社會”。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通信集》中提出,要以唯物史觀作為我黨的哲學基礎。近代中國的民族解放和階級鬥爭的現實,決定了中國的先進分子首先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學說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把曆史唯物主義運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首先,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闡明了中國社會性質及革命特點,論證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係列問題,製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綱領和政策,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建國前夕毛澤東寫了《唯心曆史觀的破產》等四篇文章,對唯心史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第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曆史階段後,毛澤東又科學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特點,豐富和發展了正確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又一重大貢獻。第三,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又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一般原理,結合世界曆史與當前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新現象,總結了中國以及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曆史經驗,尤其著重分析了中國國情,提出了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製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路線,根據這條路線進一步提出了經濟建設、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和黨的建設等基本方針,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新發展,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針。

人民群眾在曆史上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第一次闡明人民群眾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曆來重視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始終把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看作是無論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銅牆鐵壁”,始終把人民的力量看作是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堅信隻要依靠群眾,動員群眾,不僅能解決戰爭所需要的人力和財力,而且能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毛澤東指出,人心向背是戰爭中經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群眾最終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從而找到了進行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力量以及發動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確途徑,並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鄧小平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黨員和黨的幹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不能與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他還指出,在現階段,人民群眾的力量,人心的向背,仍然是曆史轉變和曆史發展的決定因素。他強調要一心一意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樣做才得人心,順民意,真正反映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他既肯定了群眾在曆史發展中,特別是曆史轉折關頭的決定作用,又重視共產黨對群眾的領導作用,反對離開黨的領導去歌頌群眾運動的“天然合理”,要求黨的組織,堅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更加密切聯係群眾,實施正確的和有效的領導,不斷地改進工作方法,從而使群眾的行動更加自覺,更能發揮創造曆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