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與階級
毛澤東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群眾與階級相互關係的思想,毛澤東明確揭示了人民群眾是一個社會曆史的範疇。人民群眾的具體內容受階級關係變化的製約,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曆史時期,群眾的內容和範圍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是指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在解放戰爭時期,是指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在社會主義時期,是指一切讚成、擁護、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以及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任何曆史條件下,群眾的主體始終是勞動群眾和代表先進生產力或與社會發展趨勢相聯係的一切新興階級;在近代中國則是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全體勞動群眾,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力量。包含在群眾當中的各個階級的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無產階級在群眾中是領導的階級,它集中地體現和代表了最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意誌,中國革命隻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才能勝利;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能夠積極參加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並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同無產階級一道把革命推進到社會主義;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力量之一。群眾創造曆史的活動往往通過階級的活動表現出來,階級又代表、依靠、服從群眾;廣大群眾必須有無產階級領導才能體現和發揮創造曆史的作用,無產階級也隻有團結和依靠最廣大的群眾一同奮鬥,才能完成解放全人類的曆史使命。
群眾與政黨
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同群眾之間是一種新型的領導與被領導的辯證統一關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它是由人民群眾中最先進、最有覺悟的一部分所組成;它完全是為著人民群眾的,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中樞和核心力量;它要承擔起領導廣大群眾創造曆史的重任。共產黨員在群眾中應當最有覺悟、最積極、最能吃苦耐勞和衝鋒在前。共產黨也離不開群眾,群眾是革命事業的主體,是黨的力量源泉,是黨賴以生存的基礎。隻有充分相信群眾,充分依靠群眾,充分尊重和發揮群眾的曆史運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無產階級政黨的崇高目標。無產階級政黨的幹部同群眾的關係是公仆與主人的關係,隻能按照廣大群眾的意誌,運用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決不允許牟取私利,搞特殊化,甚至欺壓群眾。在民主革命勝利後,無產階級政黨成為執政黨,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建成了也不能鞏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來,進一步明確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領導是一項最基本的政治原則,同時又提出必須從嚴治黨,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堅持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