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情出發
鄧小平論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時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根本要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依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立足點。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思想,他指出,要“擺脫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縛,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的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找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道路。鄧小平最早把中國國情概括為“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指出我國現在的社會主義在事實上還不夠格。因此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以後,黨的十三大又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指出,我國從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離開這一具體國情來談論社會主義,容易流於空想,為固定的模式所扼死。要真正做到從國情出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要把握住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法,不能機械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和模式;要有世界曆史眼光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曆史發展過程中,以及在國際環境中所處的地位;要全方位地、曆史地和整體地認識國情,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狀況的分析統一起來,把握住主要矛盾;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國情,不斷從曆史和現實、靜態和動態的結合上,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認真做好調查研究。鄧小平在多次會見外賓的談話中還指出,各國的道路都要由那裏的人民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去進行探索,經驗可以相互參考,但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
拿事實來說話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倡導的務實態度和處理人們認識不一致的基本原則。1986年3月28日在會見新西蘭總理朗伊時明確提出。他指出,改革是天翻地覆的事業,是偉大的實驗,是一場革命。每走一步,有人跟不上,產生不同看法,產生懷疑和擔心,這是正常的。處理的辦法,“就是拿事實來說話,讓改革的實際進展去說服他們”。農村改革,搞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製度,全國隻有三分之一的省幹起來,好多人在看。觀望一段時期後,看到凡是執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來了,通過事實證明才愈來愈被人們普遍接受。對辦“特區”,從一開始也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特區”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這樣那樣擔心的人,事實說明特區姓“社”不姓“資”。鄧小平曆來主張拿事實來說話,不要去搞無謂的爭論,反對說空話。他要求各級幹部“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這一原則包含的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說服的辦法,而不是用強製的辦法,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
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