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1 / 3)

鄧小平依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所設定的行為原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試驗,從世界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它是新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任務十分艱巨,情況又十分複雜。因此要摸索前進,隻能在幹中學,在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鑒於這個道理,鄧小平提出:“我們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幹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要在具體實踐中謹慎小心,每走一步,都要認真總結經驗,有不妥當的地方,及時改正。這樣小錯誤雖然難免,但可以防止不出大錯誤。這種做法體現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要求,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摸著石子過河

這是鄧小平對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比喻。“過河”,喻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摸著石子”,喻指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一切需從中國國情出發,通過試驗,不斷總結經驗,一步一步向前走。為此,鄧小平倡導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及時總結經驗,錯了就改正。“摸著石子過河”,不是經驗主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需要加強理論指導。

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來自民間諺語。“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1962年7月7日,鄧小平談及農村生產關係究竟以什麼形式為好時指出:“……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劉伯承同誌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形象說明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但在“文革”中受到錯誤批判。“文革”後,鄧小平領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農村中廣泛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廢除了人民公社製度,農業生產獲得大幅度增長。“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首先意味著必須經過試驗,要敢於試、敢於闖,不試不闖,就不能說明這隻“貓”能不能“捉老鼠”;其次意味著實踐已經證明它是成功的,是“能捉老鼠的”,就要堅持下去。

一切經過試驗

經過試點取得經驗後再普遍推廣的一種工作方法。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提出:“放手發動群眾,一切經過試驗。”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正確運用。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中指出:“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隻限於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幹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後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於落空的危險。”試驗過程是取得經驗和正確認識的過程,可使人們少犯錯誤,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進程中取得更大的自由。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上,鄧小平主張“走一步,看一步”,邊試驗邊前進的工作方法。他提出,“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麼回事”。還指出:“我們最大的試驗是經濟體製的改革。”

循序漸進

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有秩序、有步驟,采取非爆發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任務,隻能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隻有通過長期的、謹慎的工作才能做到。鄧小平總結我國1957年以後的經驗教訓,認為經濟建設不能搞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左”的一套,不能搞“大躍進”式的突擊,而必須在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下和平地進行。鄧小平關於經濟建設要注意循序漸進的思想是多方麵的:要從中國經濟落後的現實出發,遵循客觀規律辦事,不能腦子發熱,急於求成;改革要有係統、有秩序地進行,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特別要注意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係;計劃應該是積極的、留有餘地的、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不要訂得過高、太冒;要重視提高經濟效益,不要片麵追求產值、產量的增長;要協調好農、輕、重的關係,始終把搞好農業生產放在首位;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等等。循序漸進不是不要速度,“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當然,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鄧小平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的“三步走”的構想,具體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