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2 / 3)

宜粗不宜細

“宜粗不宜細”是鄧小平一貫倡導的處理和總結重大曆史問題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他多次指出:總結過去,“宜粗不宜細”。其基本精神是:評價人物和曆史,要提倡全麵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麵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這才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必須弄清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問題,達到思想統一。總結過去,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不能在舊賬上糾纏,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依據這一正確原則,中國共產黨正確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正確地評價了建國以來的若幹重大曆史問題,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

不爭論

“不爭論”指允許看,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是鄧小平對改革開放過程中理論與實踐關係問題的特殊解決方式。鄧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說:“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製好得多。我們推行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幹就幹,幹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鄧小平是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受挫的曆史條件下,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登上曆史舞台的。時代賦予他的使命,首先不是去建構什麼理論體係,而是在實踐中探索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子。

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隻能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複過程中逐步形成,而不可能一開始就定型化。特別是當新的實踐還不足以上升為新理論,舊的理論還未被排除而且在實踐中還頑強地表現自己時,“不搞爭論”,說的是反對無謂的、空洞的爭論;是訴諸實踐,讓事實來說話。麵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隻有用實踐來檢驗,才能堅持和發展真理,讓事實來說話,才能使觀念得到更新。不爭論的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思想,是尊重實踐的思想。因為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實踐中來,而不可能從爭論中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隻能是實踐,而不可能是其他,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同時,“不搞爭論”也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正確對待各種意見分歧、認識矛盾的重要領導方法。過去,總是動不動就搞大爭論、大批判,上綱上線,不僅衝擊經濟建設,貽誤發展時機,而且傷害了不少同誌,甚至搞得鴉雀無聲,不能發表不同的意見。鄧小平總結這種曆史教訓,提出“不搞爭論”,避免人為地激化矛盾,以利安定團結,避免重犯曆史錯誤。“不搞爭論”,並不是在原則問題上不要分清是非,息事寧人,而是說不要搞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式的大討論、大爭論,以免分散精力,貽誤建設時機。“不搞爭論”也不是說不要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切磋,而是說不要隨意把理論研討變成政治領域的爭論,不要搞成全社會的運動。

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鄧小平總結曆史經驗教訓,指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為了發展生產力,就必須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進行改革。他多次指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當然,這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製革命;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舊的體製不成功,不改革社會主義就會失去活力,就會葬送社會主義。1992年初,鄧小平總結性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

鄧小平關於黨風建設的一個重要思想。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就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庸俗的、不用腦筋”的東西,號召全黨“必須揭破它”,把這種“毛病切實改掉”。周恩來在1963年也指出,文牘主義、形式主義同機構龐雜、人浮於事有關,“這幾乎成了規律”,“因為那個機關本來不需要那麼大,機構搞得那麼臃腫,一定會有很多人不辦事情,吵吵嚷嚷”,這就會“沒事找事”,製造“形式主義”。鄧小平從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及政治體製改革的高度出發,1993年初他在南方視察的談話中指出:“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複,新的語言並不很多。重複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