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3 / 3)

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鄧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南方視察時提出的重要論斷。通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立足於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發展的思考,指出:“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曆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東西有,動亂就是右!‘左’的東西也有。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就不會犯大錯誤,出現問題也容易糾正和改正。”這一判斷為正確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正確開展反對錯誤傾向的鬥爭指明了方向。

世界曆史眼光

馬克思主義者運用唯物史觀考察和解決重大社會曆史問題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提出了世界曆史環境的理論。他們用一種“完全是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確定的活動”的方式,科學地揭示出人類曆史是一個從地方的、部落的、民族的局限性向真正世界性的曆史過渡的客觀進程;與此同時,社會個人也就是一個從地域性的個人向著世界曆史性的普遍的個人發展的客觀進程。他們強調:“各處相互影響的活動範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曆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曆史。”自從資本主義產生以後,曆史就不能隻從狹小的民族圈子中來演繹,而應當從世界曆史的角度來考察。隻有從世界曆史出發,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體係中所處的實際地位,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各民族和國家的曆史轉折都不再隻是單純地域性的,它與世界曆史發展的總體趨勢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人對世界曆史形勢能否做出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從而把握住曆史的命運。列寧這樣做了,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毛澤東這樣做了,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鄧小平堅持用世界曆史眼光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戰略思考,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放在人類曆史發展的大趨勢中來考察。他既論證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必然性,又論證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曆史必然性,兩者的結合,就是要開辟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他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封閉隻能導致落後。因此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他立足對全球曆史發生變化的科學認識,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現時代的兩大主題,製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指出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確定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還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以及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進行分析,從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還為中國製定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世界曆史眼光賦予鄧小平理論鮮明的時代精神。江澤民同誌強調,幹部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要科學認識世界發生的變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充滿了唯物史觀的世界曆史眼光。

照辯證法辦事

鄧小平特別強調的思維方法、工作方法。列寧把唯物辯證法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根本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係統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法則-對立統一規律。1957年1月,毛澤東在《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說:“要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講的。我看,全黨都要學習辯證法,提倡照辯證法辦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對照辯證法辦事的主要貢獻是: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僵化,恢複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堅持和發展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理,創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以及對諸如改革開放中的內因與外因、世情與國情、全部與局部、量與質、統一性與多樣性、平衡與不平衡、改革、發展與穩定、主體與補充等等問題的辯證論述。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