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3)(1 / 3)

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與“謬誤”或“錯誤”相對。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唯物主義者從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出發,認為真理就是人的意識和客觀事物相符合。唯心主義者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意識、思維是本原,因而認為真理是某種精神實體自身的屬性,是意識、思維同自身的同一。客觀唯心主義者如古希臘柏拉圖認為真理隻能在心靈世界中尋找,真理是對理念世界的認識。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則把真理看作是上帝的屬性。在近代,英國休謨認為真理是觀念和主體感覺的符合。德國康德認為真理是思維同它的先驗形式的一致。德國黑格爾雖然強調“真理就在於客觀性和概念的同一”,但他的客觀性指的是“絕對精神”的客觀性。在現代西方哲學中,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感覺的最簡單的、最“經濟”的複合。實用主義認為真理是觀念和行為同個人獲得成功的意圖相符合。存在主義認為真理是個人心理狀態的一種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貫穿於對真理的理解之中,建立了既同唯心主義真理觀相對立,又同以前的舊唯物主義的真理觀相區別的唯一科學的真理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的實質在於主體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的本質、規律的一致。人們要獲得與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相符合的真理性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實踐和認識的不斷發展過程。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人的認識過程就是由相對真理不斷地走向、接近絕對真理的無限發展過程。真理的發展過程還是不斷地與謬誤作鬥爭並且戰勝謬誤的過程。真理與謬誤是認識的兩極,兩者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在一定條件下,兩者會相互轉化。實踐是檢驗真理、也是區分真理和謬誤的最終標準。人們“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真理具有價值屬性,它是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真理的科學性是指它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價值性是指真理具有滿足主體的需要,指導主體正確進行實踐的功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作風。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標準

檢驗和判斷主體認識與認識的客觀對象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可靠性)的標準。在哲學史上,各派哲學的真理標準觀各不相同。有的認為理念是萬物的尺度,是決定真理的標準(柏拉圖);有的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古希臘的智者派代表普羅塔哥拉),人的感覺、人的意識本身就是斷定真理的尺度;還有人把理論的清晰明白、自我體驗、主觀效用作為真理的標準;宗教神學家則斷定“上帝的真理是衡量一切真理的標準”(托馬斯·阿奎那)。主觀唯心主義者或客觀唯心主義者都是在認識本身中尋找真理的標準。唯物主義各派的哲學家則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把客觀的狀況、觀察、實驗、生活以至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雖然提出了真理的客觀標準,但由於曆史的局限性,他們不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係以及實踐的性質和特點,不能科學解決真理的標準問題。黑格爾從唯心主義辯證法的角度猜測到實踐作為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某些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確定了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真理的本質特征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真理的本質特征就在於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相一致。但是要判斷主觀與客觀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單從主觀領域或客觀對象本身是無法證明的,兩者必須通過中介和橋梁才能進行對照和比較,而社會實踐正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它能把主觀與客觀聯係起來,判明兩者是否相符合。

實踐對認識的真理性的檢驗,主要由實踐的結果來顯示。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隻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能被證實。“真理的標準隻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辯證過程。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有確定的一麵,又有不確定的一麵,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辯證統一。判斷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隻依據孤立的一次實踐的結果,而要依據多次實踐、依據人類的全部實踐總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但並不排斥人類理性和邏輯證明在認識真理過程中的作用。邏輯證明是輔助實踐檢驗的重要手段,而實踐本身又是邏輯力量的源泉和客觀基礎,嚴格的、科學的邏輯證明的作用,不過是實踐作用的間接的、集中的表現。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是相輔相成的。1978年在我國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