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3)(2 / 3)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主張社會實踐是檢驗和判斷主體認識與認識的客觀對象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可靠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真理的本質特征就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相一致。要判斷主觀與客觀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必須通過實踐這一“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才能進行對照和比較,得出結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判斷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隻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有確定的一麵,又有不確定的一麵,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辯證統一。粉碎“四人幫”之後,鄧小平針對“兩個凡是”,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從此開始了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這是一場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衝擊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理論上和思想上的準備。在創立和實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鄧小平一貫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路線,並對新時期作為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實踐做出了具體的、深刻的論述。他反複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1979年10月30日,他指出:“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當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1983年1月12日,他進一步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1992年初,鄧小平針對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還強調要認真總結經驗,經過實踐的檢驗,對的就堅持,錯的就及時糾正,在實踐的反複檢驗中,深化認識,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

實踐

人類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是對人類自身社會曆史活動本質的概括。馬克思、恩格斯概括了科學成果和哲學史上積極思想成果,對實踐概念做出科學規定,列寧和毛澤東等人進一步發揮了他們的實踐思想。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作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是社會的產物,是曆史的活動,本質上是社會曆史的實踐,具有社會性。實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基礎和動力。全部人類曆史是由人們的實踐活動構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認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實踐是人的客觀的、感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手段、對象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實踐是主體憑借物質手段改造客觀對象的客觀物質過程。實踐的結果也是處於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實踐表現出人類特殊的能動性。實踐越是自覺,它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性就越大,水平也越高。實踐是社會的活動。任何實踐都是社會的人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活動,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關係是實踐的前提。離開了人的社會實踐,孤立地考察單個人的個別活動,就不能真正理解實踐。實踐也是曆史的活動。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曆史地變化著和發展著的,是人們世代連續的曆史活動。在這種連續性的活動中,人們不斷增強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從而使實踐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地得到發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列寧指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沒有實踐就不會有認識,不理解實踐也就不能正確理解認識。實踐及其發展的需要是認識、知識產生的根源和發展的動力。實踐的深入和擴大,推動著認識不斷向新的深度和廣度前進。人類實踐發展的無止境,決定了認識發展的無止境。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必須滿足實踐的需要,為實踐服務。實踐也是檢驗認識真理的最終標準。由於人的有目的活動是多方麵的,因而實踐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毛澤東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社會實踐“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實踐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重要範疇,也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範疇。科學的實踐觀的確立是曆史唯物主義誕生的重要標誌。全部人類曆史是由人們的實踐活動構成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複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鄧小平和江澤民同誌都強調,實踐是永無止境的,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勇於開拓前進;要尊重億萬人民群眾的實踐,堅持用實踐來檢驗、豐富、完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使理論隨著實踐的進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在實踐中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