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是認識的最終源泉,外部世界的可知性是認識的可能性的根據。認識的主體是社會的人,是在社會中生活並利用社會形成的認識活動的各種手段、形式以及思想資料的人。認識不是離開實踐而在人的頭腦中憑空產生的,它是在社會實踐的客觀需要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認識具有主觀和客觀兩重屬性。一方麵,認識是作為主體的人以觀念的形式反映或再現客體;另一方麵,認識是以客觀的社會實踐為基礎。認識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認識的目的和任務是要正確地反映客體,獲得關於外部現實的正確的知識,從實踐中來的認識,還要再回到實踐中去,使自身得到檢驗和發展,並用以有效地指導實踐,並通過實踐轉化為客觀現實,達到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一致。認識包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與外界事物直接接觸,通過各個感覺器官反映在人腦中是事物表麵、片麵的現象,屬感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是不完全的認識。要完全反映事物即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並對它進行思維加工,經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邏輯活動,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的過程,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揭示事物的內部聯係、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真正任務就在於達到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獲得關於事物真理性的知識,並用它來為人們的實踐服務。辯證唯物主義克服了直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認識問題上的錯誤和缺點,在實踐基礎上把認識看作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從而對認識做出了科學的規定和解釋。它明確指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映像。認識不僅具有客觀性和能動性,而且是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的統一,具有社會性和曆史性。社會曆史條件達到什麼程度,人的認識便達到什麼程度,人的認識依賴於社會實踐,依賴於人的曆史發展。社會實踐不僅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也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最終標準。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對人類正確認識的發展規律做出了闡述。鄧小平強調,為了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實際
即“實事”。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客觀事實。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要求從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向導。鄧小平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
調查研究
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調查,就是通過親身的接觸體會和用口頭的、書麵的形式向眾多的幹部、群眾詢問了解,從而比較充分地掌握客觀實際的曆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材料;研究,就是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製作,從中獲得某些規律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各種實踐活動。堅持調查研究,就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人的正確認識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而調查研究就是避免主觀唯心主義,堅持以社會實踐為真理標準的認識方法。1930年,毛澤東就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三大改造”任務完成後,這一傳統的作風和方法受到很大破壞。1962年2月6日,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這幾年來,我們不大注意調查研究,因而所提的一些任務往往不是實事求是的,所提的一些口號,也有許多不是切合實際的。”“文革”後,重新恢複和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強調“調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要切實按照事物的本來麵貌去認識事物,反對帶主觀框框去進行調查,把主觀意圖強加給客觀實際;也要反對從個別的或局部的事實出發,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由於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調查研究也必須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經常進行,否則就不可能經常提高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正確地認識和改造永遠變化著的客觀世界。
總結經驗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要求。人的認識由於受到主、客觀複雜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辯證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需要總結經驗;在同錯誤作鬥爭的過程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需要總結經驗;認識的不斷向前發展,更加需要總結經驗。一個是調查研究,一個是認真總結經驗,這是中國共產黨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導工作的基本要求。毛澤東十分重視總結經驗,並在《實踐論》、《矛盾論》哲學著作中加以闡述。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時期著重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他在指導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多次指出,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有敢闖、敢冒、敢於實驗的精神;要不斷總結經驗,不完善的完善起來,錯的就及時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