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4)(3 / 3)

主觀與客觀

主觀,指人的意識、思想、認識等;客觀,指人的意識之外的物質世界或認識對象。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是認識論中的基本問題。唯心主義顛倒主觀與客觀的真實關係,提出主觀決定客觀,否認客觀的獨立性和主觀對於客觀的依賴性。機械唯物論雖然承認客觀的獨立性及其對主觀的決定作用,但不懂得主觀對客觀的能動性和反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全麵科學地解決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問題,認為主觀與客觀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客觀不依賴於主觀獨立存在著,客觀決定主觀,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和反作用於客觀,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並指出主觀與客觀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一致,不是僵死的,而是一個過程。由於客觀事物本身的複雜性及其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由於主觀認識受社會曆史條件、階級地位(在階級社會中如此)和科學知識水平等等的限製,使主觀認識常落後於客觀實際,主觀與客觀之間常產生矛盾,這個矛盾,隻有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包括失敗的教訓),才能逐步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曆史的統一。鄧小平強調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有時亦用主觀指認識上的主觀片麵,不從實際出發,主觀地看問題;用客觀指觀察、認識的客觀性,從客觀實際出發,客觀地看問題。

主觀願望與客觀

分析動機與實際情況關係的一對範疇。主觀願望指人們行動的動機;客觀指人類活動所處的客觀實際情況。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其主觀願望,即受動機的支配。如果沒有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正確的認識和動機,就不可能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社會實踐是檢驗主觀願望的標準。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統一的過程是複雜的、曲折的。由於受到主觀認識能力的限製,特別是社會實踐和客觀事物發展的曆史局限性的限製,主觀願望有時並不能完全反映客觀實際,有好的動機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中國共產黨和鄧小平把這一原理運用到對毛澤東的評價和曆史經驗的總結。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黨在建國以後,總的來說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由於經驗不足,黨的領導在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上發生過主觀主義的偏差,犯過把階級鬥爭擴大化和在經濟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包括“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對於這些錯誤,毛澤東是有責任的。但就毛澤東的主觀願望而言,他也想發展生產力,但是方法不對頭。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出於防修、反修,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考慮。鄧小平多次指出,對於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不要太追究個人責任,“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曆史的複雜的背景”。要看到“最重要的是一個製度問題”。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關於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的講話中,概括性地總結了曆史經驗教訓說:“要特別注意我們‘左’的錯誤。‘左’的錯誤帶來的損失,曆史已經做出結論。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麵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因此,要搞好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必須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平衡與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