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5)(1 / 2)

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平衡指的是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的統一或協調;不平衡指的是矛盾諸方麵的差別性或特殊性。它們表示事物矛盾運動的兩種狀態。毛澤東指出:“無論什麼矛盾,矛盾的諸方麵,其發展是不平衡的。”平衡與不平衡兩者互相聯係,互相滲透。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在平衡中有不平衡,在不平衡中有平衡。兩者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互相轉化。鄧小平從改革開放的新的社會實踐出發,把這一規律運用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出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由於曆史的和現實的原因,發展是不平衡的,生產力水平不同,自然條件不同,人的文化素質不同。因此,建設不能搞齊頭並進,要承認差別,從各地的特殊性出發,遵循不平衡發展規律。“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黨的政策是,在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允許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更好地發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他指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鄧小平強調:“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主體與補充

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政治結構做出的科學分析。它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①經濟領域。鄧小平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指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主體與補充的關係。所謂主體,指的是社會主義製度,在經濟領域就是指社會主義公有製;所謂補充,指的是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等多種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麵,一是以公有製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發展一點個體經濟,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歡迎中外合資合作,甚至歡迎外國獨資到中國辦工廠,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針對特區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鄧小平明確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因為公有製是主體,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信息、打開市場。隻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無論外資企業、“三資”企業,還有個體經濟,它們“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製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②政治領域。主要指對香港、澳門、台灣實行“一個國家,兩種製度”。這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祖國統一所采取的立場、方針、政策。“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製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製度。”這個政策是在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製定的。“一方麵,社會主義國家裏允許一些特殊地區搞資本主義,不是搞一段時間,而是搞幾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麵,也要確定整個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

穩定與發展

鄧小平論述改革開放時使用的一對範疇。中國是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中從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這就決定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鄧小平認為,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優越性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能夠更好地發展。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要發展經濟,就要打破嚴重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製和長期“閉關自守”的狀態,這就要實行改革和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發展中國的路線,要求把改革開放貫穿於中國整個發展過程。如果放棄改革開放,就等於放棄根本的發展戰略。鄧小平強調,發展要善於抓機遇。對於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不多,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要善於把握住機遇發展自己。為了發展,鄧小平強調國家必須保持穩定,要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秩序。他指出:“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是擺脫落後,使國家的力量增強起來,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這樣的事,必須有安定的政治環境。沒有安定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我們搞四化,搞改革開放,關鍵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因此,“凡是妨礙穩定的就要對付,不能讓步,不能遷就”。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一切“左”的和右的思潮。穩定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是:隻有穩定,才能發展;隻有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了,才能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穩定的政治局麵。他指出:“加強控製是為了穩定,是為了更好地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鄧小平還把穩定與發展的關係,運用於分析經濟發展的速度。他認為,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搞快一點,全國的經濟發展,要爭取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當然,這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總之,“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穩定強調得過分就可能喪失時機,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