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6)(2 / 2)

波浪式前進

鄧小平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描述。對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揭示的曲折發展、彼起此伏特點的形象比喻。是事物矛盾運動的平衡性與不平衡性的具體表現。毛澤東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因為都是矛盾著的,都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它們的運動、發展都是波浪式的。波浪式前進是事物發展客觀存在的普遍形式。鄧小平把這一原理,具體運用到闡明穩定與發展的辯證關係。他指出:“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強調穩定是對的,但強調過分就可能喪失大時機,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上一個新台階,跳了以後,“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後繼續前進”。這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波浪式浪式前進。

活力

鄧小平著作中經常使用的概念,指充滿生機,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它與“搞活”等概念一樣,形象地說明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動因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恩格斯曾經從理論上預示: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國際上和中國自身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把它看作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就是要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生命力,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指出:“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1987年5月12日,鄧小平在會見荷蘭首相呂貝爾斯時指出: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1985年8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總統尼雷爾時指出:“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還指出:“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1986年8月19日~21日,他在視察天津時又指出:“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在談論政治體製改革時指出:“黨和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體製要增強活力,就是說不要僵化,要用新腦筋來對待新事物。”還指出:“增強活力,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各級領導班子的年輕化。”1986年11月9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就曾指出: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個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這裏說的活力,主要是指領導幹部的年輕化”。經濟搞活、政治搞活的前提是,思想不能僵化,腦子要活,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現時代的中國實際相結合,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闖的精神

鄧小平提倡的在改革開放中敢於突破常規,走出一條新路子的精神。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就永遠不能突破舊的思想、舊的體製、舊的規章製度的束縛。不冒點風險,幹什麼事都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實際上就等於什麼事都幹不成。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搞改革開放,是書本上沒有的,也是前人沒有幹過的,如果不闖、不“冒”,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敢闖敢“冒”,不同於蠻闖蠻冒。前者是基於曆史經驗或借鑒別人經驗的總結,即“看準了”幹;後者則出於主觀想象沒有看準就幹。但即使看準了的東西,也不能說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此在幹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對的就堅持和發展,不對的就糾正和改進。惟有如此,才能把階級鬥爭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58年中共八大曾經提出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的思想,但不久就被輕率地改變,甚至發展到“以階級鬥爭為綱”,直至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最為重視的就是重新恢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政治上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1978年12月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它要求廢除“以階級鬥爭為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