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從1949年的《共同綱領》,到2004年3月全國十屆人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人民民主專政始終是我國國體性質的規定。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對全國極大多數人實行民主而對極少數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人實行專政。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最廣泛的民主。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特征,但它還有專政的一麵。鄧小平指出,我們反對階級鬥爭擴大化,不認為黨內有一個資產階級,也不認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在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條件之後還會產生一個資產階級或其他剝削階級。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裏,還有一些頑固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打著所謂民主的幌子進行鬧事。他們煽動一部分群眾,衝擊黨政機關,破壞工作秩序、生產秩序和社會秩序。因此,四項基本原則必須講,人民民主專政必須講,要爭取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沒有人民民主專政不行。民主和專政是統一的。不對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民主。就不可能保衛從而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
堅持社會主義
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社會主義是共產黨人的追求目標,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保障。鄧小平反複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中國搞現代化,隻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使我們在幾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的進步。社會主義也會經曆曲折。鄧小平重申,要堅信社會主義經曆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曆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堅持黨的領導
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鄧小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曆史鬥爭中形成的。“三座大山不是蔣家父子推翻的,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的。”中國共產黨是團結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強調,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問題是黨要善於領導;要不斷地改善領導,才能加強領導。”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改革的技術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
改革開放總方針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製改革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方針,經鄧小平多次闡發,黨的十三大正式概括為改革開放總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等方麵的改革;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的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加強和發展國內各地區間的橫向經濟聯合。針對我國多年來在經濟體製上形成的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以及多年來閉關自守的現狀而提出。目的在於打破僵化體製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從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自我完善,是推動一切工作的動力,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改革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