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2)(3 / 3)

對外開放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針對我國長期閉關自守導致落後的狀況,提出“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主張,已有對外開放的含義。1980年8月鄧小平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提問時,明確提出“開放”的概念。1981年底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具體提出,“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加強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針”。黨的十二大的報告稱其為“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以後常與“改革”並提,即“改革開放”。黨的十三大把堅持改革開放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兩個基本點之一。鄧小平在其著作中為對外開放進行了理論上的充分論證。他立足對全球形勢的分析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他通過對曆史經驗教訓的反思指出:“總結曆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曆了由點到麵、由麵到片、由沿海到內地、由局部到全麵的過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黨的十六大指出,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對內搞活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方針政策。指把國內的經濟搞活。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采取措施,對經濟管理體製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充分發揮中央部門、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麵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社會主義經濟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普遍地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這一要求已有對內搞活的含義。1984年6月首次提出:“中國現在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為同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所肯定。在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針對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等失去活力的僵化經濟模式而言,旨在改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環節和方麵,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全方位開放

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指我國的對外開放不隻是對某些地區、某些國家的開放,而是對世界所有國家、所有類型國家的全方位開放。即對發達國家、蘇聯東歐國家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三個方麵的開放。鄧小平提出:“我們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並不隻是對美國、日本、西歐發達國家開放。對這些國家開放,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是南南合作;還有一個方麵,是對蘇聯東歐國家開放。一共三大方麵。”全方位實行開放,可以做到有計劃有選擇地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發揮後發優勢,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從更高的起點出發實現發展和趕超,盡快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同世界各種類型的國家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有助於我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