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1)(2 / 3)

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發展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戰略的選擇。自1917年蘇維埃俄國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以來,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有不同的看法和實踐。先是以斯大林體製為代表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強調中央的高度集權,著重建設重工業,不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意識形態領域和人民社會生活方麵強調高度的紀律,不注重社會主義法製建設,這種模式曾嚴重影響了所有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並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後來隨著赫魯曉夫的改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形勢的變化,逐步產生了不同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如匈牙利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朝鮮模式、中國模式等等。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強調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根據中國的國情,決定首先從農村經濟體製改革開始,然後漸次擴展到城市、文化、教育、科技和政治各個領域,並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發展戰略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首創,這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給國際社會以強烈影響,並形成了鄧小平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是中國共產黨以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的世界觀為指導,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基礎上,對中國基本國情的科學概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現階段的社會性質。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首先,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有著特殊的曆史前提。我國是脫胎於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又度過短暫的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在這樣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沒有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國家工業化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次,盡管我國經曆了30年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方麵都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但是,生產力還是相當落後,農業人口占多數,以手工業勞動為基礎,除少數現代化工業外,大量工業落後於現代化水平,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經濟製度還不完善不成熟,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經濟文化條件還很不充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還有廣泛影響。我國要建成一個富強、民主和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必須經曆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黨的十四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製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