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2)(2 / 3)

安定團結

作為一個政治口號,最初由毛澤東在“文革”後期提出。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也不可能實現安定團結。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對安定團結作了係統的闡述。①關於安定團結的必要性。他說:“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可以說,沒有安定團結,就沒有一切,包括民主、‘雙百’方針等等,統統談不上。”“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不可能搞建設,更不可能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些都搞不成。”②為了實現安定團結,必須同不安定的因素作鬥爭。他說:“現在還有不安定的因素。‘四人幫’組織上和思想上的殘餘還存在。我們不能低估這些殘餘的能量,否則就要犯錯誤。派性分子還存在。新生的打砸搶分子也有的是。還有各種流氓集團、刑事犯罪分子。還有同外國勢力和台灣特務機關聯係進行地下活動的反革命分子。還有公然反對社會主義製度和共產黨領導的所謂‘民主派’,以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對這些人也不能低估他們。”“還有破壞社會秩序的無政府主義分子和極端個人主義分子等等。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盡管這幾種人的性質不同,但是在一定的情況下,他們完全可以糾合在一起,成為一股破壞勢力,可以造成不小的動亂和損失。”“當然,我們必須堅決劃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界限,對於絕大多數破壞社會秩序的人應該采取教育的辦法,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但是不能教育或教育無效的時候,就應該對各種罪犯堅決采取法律措施,不能手軟。”③關於實現和鞏固安定團結的主要措施。他說:“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主要地當然還是要依靠積極的、根本的措施,還是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製。”“為了實現安定團結,宣傳、教育、理論、文藝部門的同誌們,要從各方麵來共同努力。”“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自己的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文藝工作對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傾向有很大影響,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很大影響。”④“要安定團結,也要生動活潑。”“在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下,這兩者是統一的,從根本上說,它們沒有矛盾,也不應該有矛盾。如果在某些時候、某些問題上生動活潑和安定團結竟然發生了矛盾怎麼辦?那就一定要在不妨礙安定團結的條件下實現生動活潑。”“要求安定團結,是不是會妨礙百花齊放呢?不會。我們要永遠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但是,這不是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不利於安定團結的大局。”以上述思想為指針,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就會不斷鞏固和發展。

資產階級自由化

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出現的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政治思潮。主張經濟上取消以公有製為主體,實行私有化;政治上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實行多黨製、兩院製;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鼓吹全盤西化。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以後又反複強調這一問題,指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對共產黨的領導,而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製度。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鄧小平還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至少在本世紀剩下的十幾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頭五十年,都存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既然這是個長期的任務,我們就不能搞運動,方法以教育、引導為主。”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同時,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鬥爭主要靠教育,必要時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在開展教育和鬥爭時,要全麵地堅持和貫徹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