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汙染
特指20世紀70年代末期起我國思想戰線上某些人用不健康的思想、作品、表演汙染人們靈魂的現象。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具體表現。1983年10月12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汙染”,指出:“精神汙染的實質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對於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精神汙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按照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的精神,曾開展清除精神汙染的鬥爭。但由於某些領導人對此采取消極態度,鬥爭未能取得效果。1986年12月30日鄧小平說:“反對精神汙染的觀點,我至今沒有放棄,我同意將我當時在黨的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全文收入我的論文集。”
動亂
在鄧小平著作中,有時泛指騷動變亂,如他在1987年8月29日說:“我們不能照搬資本主義國家那一套,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比如共產黨的領導,這個丟不得,一丟就是動亂局麵,或者是不穩定狀態。一旦不穩定甚至動亂,什麼建設也搞不成。”有時則專指1989年春夏之交我國發生的政治風波。對這場動亂,鄧小平有一係列論述:“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這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所決定的,是一定要來的,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隻不過是遲早的問題,大小的問題。”“這次發生的事件說明,是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是個要害。”“這次動亂從反麵教育了我們。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這次動亂還使我們更加認識到穩定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抽象民主
鄧小平一再批評的一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其特點是否認民主的階級性和社會性,要求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製度。1983年10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指出:“宣傳抽象民主,直至主張反革命言論也應當有發表的自由;把民主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說法”。他多次指出,我們要發揚和健全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民主。要向人民和青年著重講清楚,在現實的社會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民主、純粹的民主。人民的民主同對敵人的專政分不開,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分不開,“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製、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大民主
作為小民主的對稱,原指西方式的資產階級民主。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說:“有幾位司局長一級的知識分子幹部,主張要大民主,說小民主不過癮。他們要搞的‘大民主’,就是采用西方資產階級的國會製度,學西方的‘議會民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那一套。他們這種主張缺乏馬克思主義觀點,缺乏階級觀點,是錯誤的。”但是他認為“大民主”的講法很形象化,借用來指大規模的群眾鬥爭或鬧事。“我們發動群眾鬥蔣介石,鬥了二十幾年,把他鬥垮了;土地改革運動,農民群眾起來鬥地主階級,鬥了三年,取得了土地。那都是大民主。‘三反’是鬥那些被資產階級腐蝕的工作人員,‘五反’是鬥資產階級,狠狠地鬥了一下。那都是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也都是大民主。現在再搞大民主,我也讚成。你們怕群眾上街,我不怕,來他幾十萬也不怕。”後來又把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稱為大民主,這種大民主到“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了頂點。鄧小平從一開始就反對大民主。1957年4月8日他在西安幹部會上說:“現在有的地方不是講鬧事嗎?有些人不是講大民主嗎?有些青年總覺得大民主解決問題。我們是不讚成搞大民主的。”“搞大民主並不好。匈牙利搞大民主,要幾年才能恢複元氣,吃虧的還是人民。波蘭搞大民主也需要相當一個時期才能恢複元氣。所以,大民主不要希望搞,沒有什麼值得效法的地方。”1987年6月12日他在會見外賓時說:“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大民主’不能再搞了,那實際上是無政府主義。”
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