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塔赫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簡稱。成立於1965年,是巴解的主流派,在巴解中勢力最強、影響最大,其武裝力量占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95%,控製了巴解的軍、政、財務與外交大權,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廣泛承認與支持,自稱是巴勒斯坦的執政黨。“法塔赫”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革命委員會行使職權。“法塔赫”的常設機構是中央委員會,由18名成員組成。阿拉法特曾經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巴勒斯坦革命力量總司令。目前,主要領導人為阿巴斯。
哈馬斯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簡稱,是由伊斯蘭、抵抗、運動三個阿拉伯語詞的縮寫組成。“哈馬斯”由艾哈邁德·亞辛教長於1987年12月14日創建,是一個宗教性、政治性的組織,主張暴力鬥爭,通過“聖戰”,用武力消滅巴土地上的猶太複國主義者,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反對同以色列媾和。因“哈馬斯”領導被占領土的巴人進行反以起義鬥爭,以色列於1989年宣布其為恐怖組織,其活動非法並開始追捕、驅逐“哈馬斯”
領導成員。“哈馬斯”資金雄厚,在巴內地,特別是在加沙地帶開設了若幹福利機構,定期資助各類貧困者。“哈馬斯”在反以鬥爭中,曾一直與巴解組織並肩戰鬥,是巴反以鬥爭中一支最積極的力量。但自從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後,“哈馬斯”與巴解組織發生了原則性矛盾。哈馬斯近年來影響日益重要。
傑哈德
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的簡稱。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穆斯林兄弟會中的激進派發展起來,其宗旨是通過聖戰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占領,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該組織屬伊斯蘭極端組織,曾組織過針對以色列的暴力襲擊活動,打擊以色列的目標。
阿克薩烈士旅
秘密組建於1994年,2001年1月1日對外公開宣布成立,是一個鬆散而靈活的準軍事機構。沒有統一的指揮首腦,但卻設有“軍事部”和“安全部”兩個平行的部門,其中“軍事部”直接負責對以色列目標的襲擊行動,其成員按其生活居住的地區分成若幹行動小組,行動小組相互獨立;“安全部”負責襲擊行動的策劃以及該組織的內部安全事宜。現有成員多為在以色列監獄關押過的巴勒斯坦人和巴勒斯坦大學生。他們不聽命於巴民族權力機構,也不跟巴民族權力機構的高層官員發生任何關係。他們襲擊的目標不僅有以色列士兵和軍用設施,而且包括以色列平民和民用設施。
奧斯陸協議
1993年9月,巴以雙方拋開紛雜的國際調解,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達成了和解協議,即《奧斯陸協議》。《奧斯陸協議》是一項旨在實現巴以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協議。根據雙方安排,巴解組織和以色列首先交換了相互承認的法律文件,繼而又照顧到美國的主導地位,在白宮草坪簽署了正式名稱為《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的協議文本。在隨後的兩年裏,隨著和平進程的穩步發展,雙方又簽署了《加沙一傑裏科協議》和《西岸和加沙地帶過渡協議》,這兩項協議被普遍認為是“奧斯陸協議”的組成部分。協議的核心內容是:以色列首先撤出加沙和傑裏科,並開始為期5年的自治過渡;建立經選舉產生的巴勒斯坦自治機構;過渡期內,以色列將先行撤出約旦河西岸6座城市和450個村鎮,繼而將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大部分領土交給巴勒斯坦自治當局管理;過渡期開始3年內啟動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談判;永久地位的談判包括雙方必須解決的耶路撒冷、被占領土猶太人定居點、難民安置、水資源分配和巴勒斯坦政體的最終地位等主要問題;過渡期應在1999年5月結束。這一協議由於受到巴以雙方內部各派別的反對和阻撓,實際並未得到嚴格執行。
利庫德集團
1973年9月由加哈爾集團、自由中心、拉姆黨、人民黨、國土完整運動等黨聯合組成。1977年和1981年兩次大選獲勝執政,1984年和1988年兩次同工黨聯合組成政府。1996年5月大選中獲勝,成為執政黨。1999年5月,內塔尼亞胡參加總理競選失敗後辭去利庫德集團主席職務,沙龍於9月8日正式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2001年2月6日,沙龍在以色列總理選舉中擊敗巴拉克當選為以色列新總理。2002年11月,沙龍連任利庫德集團主席。2003年1月,利庫德集團在提前舉行的第十六屆議會選舉中獲38席,成為第一大黨,沙龍連任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