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國際熱點問題(3)(1 / 3)

目前,以色列總理為利庫德集團重要人物奧爾·默特,他於2006年4月任代總理。

利庫德集團奉行“以安全換和平”政策,在以巴問題上立場強硬。但由於受到國內外的巨大壓力,該黨政策也在作適當調整。經濟方麵,該黨主張建立自由市場經濟,積極推行私有化經濟政策,以其加速經濟發展。

以色列工黨

1930年成立,1948~1977年執政,1984年和1988年同利庫德集團聯合執政。1992年6月,工黨在第13屆議會選舉中獲勝。1996年5月大選中失利,成為在野黨。1999年5月17日,該黨主席巴拉克當選為以色列總理。2001年2月6日,巴拉克在以色列總理選舉中被利庫德集團主席沙龍擊敗,工黨再次成為在野黨,巴拉克宣布正式辭去工黨領袖的職務。2001年2月25日希蒙·佩雷斯當選為工黨臨時主席。3月工黨加入利庫德集團民族團結政府。12月國防部長本·埃利澤當選為第8任主席。2002年10月,本·埃利澤宣布工黨退出聯合政府,導致沙龍政府倒台。11月,阿姆蘭·米茲納擊敗本·埃利澤當選工黨新領導人。在2003年1月提前舉行的議會大選中,工黨僅獲得19席,未參加沙龍組建的新政府。工黨在以巴問題上立場溫和、務實。在社會領域,工黨主張社會公正和平等,實現宗教與世俗、東方猶太人與西方猶太人、以色列猶太人與阿拉伯等少數民族之間的和解與融合。

土地換和平

國際公認的實現阿拉伯與以色列和平的基本原則。1991年10月馬德裏中東和會上,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一傑裏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渡期為5年。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一傑裏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裏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衝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係更加惡化。

中東和平路線圖

為了打破巴以衝突的僵局,美國總統布什2002年6月24日提出中東和平計劃,當年7月開始醞釀“路線圖”計劃。同年12月20日,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四方代表在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議,探討結束巴以爭端的途徑。會議原打算最後通過並公布醞釀已久的“路線圖”計劃。但是,布什政府應以色列的要求拖延公布方案的具體內容。10月24日,美國助理國務卿伯恩斯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傑裏科會見巴勒斯坦官方代表團時,首次向巴方遞交了一份中東和平新計劃草本。2003年4月29日,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表決通過總理阿巴斯提交的新內閣名單,為宣布拖延已久的“路線圖”和平計劃最後鋪平道路。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和以色列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麵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製,並在安全問題上與以色列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後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複正常。第二階段為過渡期(2003年6月至12月),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征的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四方將為此召開國際會議。此後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以巴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四方將就此召開第二次國際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