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
伊拉克是個伊斯蘭國家,全國有95%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穆斯林占54.5%,他們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地區。長期以來,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一直處於被統治的底層,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而隻占穆斯林人口40.5%的遜尼派卻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由於人口結構與權力分配的失衡,遜尼派與什葉派長期不和。長期受壓迫的什葉派穆斯林十分痛恨薩達姆,對他被推翻總的來說持歡迎態度。但由於戰後重建遲緩、社會治安惡化及失業率增加,絕大多數什葉派穆斯林開始對美英占領強烈不滿。2004年3月,美英占領當局以煽動暴力為由,關閉什葉派領導人薩德爾的一家報社,逮捕薩德爾的一名助手,引起什葉派穆斯林極大憤怒,導致什葉派穆斯林與聯軍發生暴力衝突。
伊拉克遜尼派穆斯林
在伊拉克的人口構成中,遜尼派占少數。薩達姆執政時,遜尼派是他依靠的主要對象,所以,遜尼派不僅在國家事務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且在教育、醫療等方麵也享有更優越的待遇。他們聚居在伊拉克的中部,那裏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十分富庶。伊拉克戰爭後,遜尼派穆斯林曾經擁有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他們不再擁有國家的主導權,對未來也充滿了憂慮和恐懼,這一切激起了他們對薩達姆時期的懷念。由於生活處境艱難,伊拉克許多遜尼派穆斯林的民族情緒不斷上升,他們仇視美國,認為美國人是剝奪他們正常生活權利的侵略者,是可惡的異教徒。他們也仇視那些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甚至支持美國的阿拉伯國家,把這些國家看成是阿拉伯民族的“叛徒”。
伊拉克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是西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約3000萬。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講庫爾德語。曆史上,奧斯曼帝國瓦解後,庫爾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其中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占伊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是伊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庫爾德人有著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1958年伊拉克共和國成立後,庫爾德人同政府進行過多次談判。1970年3月,伊政府與庫爾德民主黨簽訂和平協定,規定四年內給予自治。1975年3月,庫爾德人和伊政府曾達成協議,建立了包括蘇萊曼尼亞等三個自治省在內的伊拉克北部自治區。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在外國勢力的慫恿下,庫爾德軍事組織開展了大規模反政府武裝活動,一度奪取了重要石油產地基爾庫克等城鎮。後遭到政府軍隊的鎮壓,大批庫爾德人逃往伊朗和土耳其。為保護庫爾德人安全,1991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8號決議,譴責伊拉克當局對庫爾德人的鎮壓行動。此後,美、英、法三國軍隊迅速抵達這一地區,在伊拉克北緯36度線以北設立了“安全區”,由上述三國組成的聯軍負責執行空中巡邏任務。伊拉克戰爭期間,庫爾德人積極參加了美英聯軍推翻薩達姆政權的軍事行動。薩達姆倒台後,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領導人表示,庫爾德人自治政權將向臨時中央政權移交權力。
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
日本國會於1999年5月24日通過了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即日本“周邊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日美相互提供物品勞役協定修正案”。這是日本為強化日美軍事同盟,擴大日本在亞太地區的軍事作用而采取的嚴重步驟,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已構成嚴重威脅。新指針及相關法案已使日美軍事同盟發生質變,將日美同盟從以保衛日本為主的“內向型”變為“以介入周邊衝突為主”的“外向型”,從“防衛型”轉為“進攻型”同盟。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以及日本國會為之通過相關法案,其要害是加強日美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合作,使日本自衛隊可以協同美國以“維護地區安全”為名跨出日本本土進行軍事活動,給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帶來威脅。
日本周邊事態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