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又稱“小自由貿易區”。1960年1月4日,奧地利、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在斯德哥爾摩簽訂《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即《斯德哥爾摩公約》。該公約經各國議會批準後於同年5月3日生效,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正式成立,簡稱歐貿聯。總部設在日內瓦。歐貿聯的宗旨是在聯盟區域內實現成員國之間工業品的自由貿易和擴大農產品貿易;保證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發展和擴大世界貿易並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其主要任務是:逐步取消成員國內部工業品的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以實現“自由貿易”;對其他國家的工業品仍各保持不同的關稅率;擴大農產品的貿易;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歐洲政治一體化。歐貿聯主要由理事會、常設委員會以及秘書處組成。1993年1月成立監督局,負責監督歐貿聯成員國遵守歐洲經濟區協議,歐貿聯國家企業遵守歐洲經濟區競爭原則;1994年1月24日,各成員國簽署了建立法院的協議,其職責和權限與歐洲法院相似。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
1995年4月18日,南非、印度、澳大利亞、肯尼亞、毛裏求斯、新加坡和阿曼在毛裏求斯發表推動環印度洋經濟圈計劃的聯合聲明。1997年3月6日一7日,環印度洋的14個國家在毛裏求斯召開部長級會議決定正式建立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簡稱環印聯盟。環印聯盟地跨三大洲,連接亞洲、非洲、大洋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人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和眾多的海空航線。聯盟憲章將發展地區貿易視為首要目標,並希望通過促進貿易自由化、取消各種貿易障礙和降低各種關稅壁壘來實現這一目標。聯盟的宗旨是遵循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政治獨立、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和協商一致等原則,不卷入雙邊等有爭議的問題,推動區域內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促進成員國的經貿往來和科技交流,擴大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的合作,加強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事務中的協調。部長理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各成員國外長組成,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或根據需要召開會議,負責製定政策,決定新的合作項目和領域。2000年1月,中國被接納為該組織的對話夥伴國。
太平洋共同體
1947年2月6日,當時在南太平洋地區有屬地和托管地的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荷蘭六國政府在澳大利亞堪培拉簽署了《堪培拉協議》,宣布成立南太平洋委員會。1962年荷蘭把西伊裏安移交給印度尼西亞後退出。在1997年10月舉行的會議上該組織決定從1998年10月起改名為太平洋共同體。該組織宗旨是促進南太平洋地區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進步。全體委員會是南太平洋委員會最高決策機構,有權任命南太平洋委員會主要官員。每年在年會前4個月舉行會議。秘書處負責日常工作。
太平洋島國論壇
1971年8月5日至7日,在新西蘭的倡導下,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西薩摩亞、湯加、瑙魯和庫克群島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召開南太平洋7方會議,正式成立南太平洋論壇。1999年10月5日改為現名。總部設在斐濟首都蘇瓦。其宗旨是加強南太平洋地區各國在貿易、經濟發展、航空、海運、通信、旅遊、文化教育、工農業發展、海洋法、漁業和海床資源、能源等問題上進行合作和協商。論壇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從1989年起,論壇決定邀請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中國出席論壇首腦會議後的對話會議。中國自1990年起以非本地區成員國的身份參加南太論壇對話會議。2002年9月11日,太平洋島國論壇駐華貿易代表處在北京正式開館。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簡稱東南非共同市場,是在原東部和南部非洲優惠貿易區的基礎上成立的區域性經濟組織,是非洲地區成立最早、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1993年11月,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召開的貿易區第十二次首腦會議通過了把貿易區轉變為共同市場的條約。1994年12月9日,在馬拉維首都利隆圭舉行的貿易區首腦會議批準了該條約,並宣布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正式成立。共同市場旨在通過集體努力改造和完善自身的經濟結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貿易和其他經濟領域裏的合作。到2020年建立起貨幣聯盟,發行共同貨幣。首腦會議是東南非共同市場的最高決策機構,一般每年舉行一次會議。2004年2月,中國首任駐東南非共同市場特別代表、中國駐讚比亞大使胡守勤在盧薩卡向東南非共同市場秘書長姆文查遞交了由外交部長李肇星簽署的任命書,從而使中國成為繼法國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向這個組織派駐特別代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