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簡稱“南共體”,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1992年8月17日,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的10個成員國首腦在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舉行會議,簽署了關於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條約、宣言和議定書三個文件,決定改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1996年6月28日,南共體的政治、防務以及安全機構在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正式成立,使共同體的作用擴大到了防務領域。南共體的宗旨是在互利、均衡和平等的基礎上建立開放型經濟,打破關稅壁壘,促進貿易和投資,實行人員、貨物和勞務的自由往來,逐步統一關稅和貨幣,最終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南共體的組織機構由首腦會議、部長理事會、部門技術委員會、官員常設委員會、常設秘書處和政治、防務、安全機構以及確保遵守和正確解釋條約的法庭組成。
西非經濟貨幣聯盟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中貝寧等7個法語國家於1994年1月10日成立。這一聯盟的宗旨是促進成員國間的人員、物資和資金流通,最終建立起由西非7個使用非洲法郎的國家組成的共同市場,作為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貨幣聯盟的補充。1996年1月15日,第二屆西非經濟貨幣聯盟部長理事會通過了7國間實行特惠關稅製的文件,確定了在1997年完全實現聯盟內關稅互免的目標。
東非合作組織
由肯尼亞、烏幹達、坦桑尼亞三國在業已解體的原東非共同體基礎上成立的地區合作組織。1996年4月13日,三國領導人在坦桑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舉行的首腦會議上宣布成立東非合作組織時,強調該組織將加強成員國之間在貿易、投資、工業、旅遊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促進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該組織常設委員會秘書處設在阿魯沙。1996年7月1日,肯尼亞、烏幹達和坦桑尼亞宣布三國的貨幣可自由兌換。1997年9月東非護照開始啟用。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
1981年12月,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第17次首腦會議在利伯維爾舉行,會議討論成立中非經濟共同體問題。1983年10月17日至18日,中部非洲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加蓬首都利伯維爾舉行會議,會上簽署了共同體條約,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總秘書處在利伯維爾。共同體致力於促進成員國之間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的協調與合作,最終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建立和保持共同的對外貿易關稅率,統一對第三國的貿易政策,逐步消除成員國之間在人員、財產、勞務、資本等方麵自由流通的障礙,並建立起合作和發展基金。共同體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為最高決策機構,每年開會一次,輪流在各成員國舉行,由東道國元首任主席。2004年1月,第11屆首腦會議在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會議通過了包括成立自由貿易區在內的多項決議。根據會議發表的公報,為了加快地區一體化進程,共同體11個成員國一致同意在中部非洲地區成立自由貿易區,該自由貿易區將於2007年12月31日正式運行。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倡議發起成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互利合作、聯合自強的機製,也是一個通過加強經濟聯係,促進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務實的機製。其合作形式是以項目為主導,根據次區域成員的實際需要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大湄公河次區域涉及流域內的6個國家有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亞洲開發銀行是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協調方,負責籌措各類資金和提供各種技術援助。領導人會議是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最高級會議。
國際展覽局
專門從事監督和保障《國際展覽公約》的實施、協調和管理舉辦世博會並保證世博會水平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展覽公約》規定了世博會的分類、舉辦周期、主辦者和展出者的權利和義務、國際展覽局的權責、機構設置等。《國際展覽公約》經過多次修改,成為協調和管理世博會的國際公約,國際展覽局依照該公約的規定應運而生。展覽局行使各項職權,管理各國申辦、舉辦世博會及參加國際展覽局的工作,保障公約的實施和世博會的水平。國際展覽局總部設在巴黎,成員為各締約國政府。國際展覽局1993年5月接納中國為正式成員國。
安第斯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