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國際關係和國際組織(4)(2 / 2)

國際奧比斯組織

一個致力於為世界各國盲人和眼疾患者恢複光明的國際性慈善機構,宗旨是“使全球失明者重見光明”。“奧比斯”在拉丁文中含有“地球、眼睛”的意思。奧比斯組織總部設在紐約。在休斯敦、倫敦、加拿大和香港設有辦事處,並配備了從美國及其他地區選出的一批擁有高級技術的醫生、護士、工程師、機師、影視製作人員等為隨機人員。自1982年成立以來,來自29個國家的600多位世界一流的眼科專家,先後訪問了四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2萬名眼疾患者在專機上進行手術治療,使他們重見光明,並有3萬多名各國眼科醫生、護士參與了它的訓練計劃,使之成為推行防盲、治盲的骨幹。這個組織的國際奧比斯眼科飛行醫院是世界第一所飛機眼科醫院。這座飛行醫院1982年起多次來華,為中國幾百名眼疾患者做了手術,使2000多名醫生得到了技術培訓,並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1989年8月,雙方簽署了意向性文件以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為中國培訓更多的縣、區級眼科醫護技術人員。

第三世界科學院

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布杜斯·薩拉姆教授的倡議下於1983年11月創建的,是一個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總部設在意大利的的裏雅斯特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致力於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科研活動,促進發展中國家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對第三世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推動第三世界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發展。成員由創始院士、準創始院士、院士、準院士、通信院士、準通信院士組成。中國於1983年參加這一組織。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大會通常每兩年召開一次,在北京曾舉行過1987年的大會。2003年10月,第14屆院士大會和建院2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

國際科學理事會

成立於1931年,原名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1998年4月改為現名,是目前科學界最權威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其主要宗旨是促進科學的國際交流、協調各個國際性科學協會及國家科學組織的活動、維護科學界的正當權益、提倡科學界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促進公眾對科學的了解。該組織集中了自然科學界各個領域的代表,在它所召開的各種會議上能夠反映出自然科學各學科和各國科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它的學術活動反映了當代世界科學發展的水平和動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982年參加國際科學理事會。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簡稱國際圖聯,成立於1927年,是聯合各國圖書館協會、學會共同組成的一個機構,是世界圖書館界最具權威、最有影響的非政府的專業性國際組織,總部設在荷蘭海牙。國際圖聯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國際圖書館界、信息界的相互了解、合作、交流、研究和發展。每年在其成員國舉行一次大會。中國是國際圖聯的創始國之一,但由於曆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與國際圖聯中斷了關係。直到1981年,國際圖聯承認中國圖書館學會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協會會員,中國才重返國際圖聯。1996年第62屆國際圖聯大會在北京舉辦。

世界遺產委員會

1976年11月在內羅畢舉行的第一屆《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成員國大會上正式成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下設機構。該委員會由177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中的21個委員國組成,每屆任期為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成員。委員會每年在不同的國家舉行一次世界遺產大會,研討、決策全球範圍內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審核、批準新申報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根據締約國的提名確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與締約國共同監督保護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決定將名錄中的瀕危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確定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幫助締約國保護具有突出價值的遺產等。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方。1999年10月,中國當選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委員會成員。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