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遵循的原則
2000年9月7日,在中國的倡議下,在美國紐約舉行了聯合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首腦會晤。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法國總統希拉克、俄羅斯總統普京、英國首相布萊爾和美國總統克林頓出席了會議。江澤民同誌在會晤中提議,五個常任理事國在新形勢下應該遵循以下四項原則:第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擴大共識、求同存異。第三,加強溝通、密切協調。第四,顧全大局、促進合作。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中美兩國政府間簽署的《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指出:“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1979年元旦,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聯合公報聲明:“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聯係”;“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82年8月17日,為解決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了有關中美關係的第三個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在公報中重申了1979年中美建交公報的基本原則,表明美國政府“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幹涉中國的內政,它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並聲明:美國“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
中美關係五項原則
1994年11月,江澤民主席在出席亞太組織成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會晤美國總統克林頓並提出建立中美建設性新型關係的五項原則:第一,雙方都著眼於世界大局和21世紀,從更廣泛的範圍和長遠的觀點處理中美關係。第二,相互尊重各自的國情和選擇,擺脫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對兩國關係的影響,以友好的精神處理相互間的一切問題。第三,充分利用各自經濟的優勢和特點,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推動兩國經濟合作全麵發展。第四,加強兩國在國際事務和國際組織中的磋商與合作,在解決世界熱點、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及環境保護、緝毒、恐怖主義、走私等社會問題上開展協作。第五,增進相互間的來往和交流,特別是高層互訪和接觸。
中美經貿關係五條原則
2003年12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出席紐約美國銀行家協會舉行的午餐會上發表演講,就發展中美公平貿易和經濟合作提出五條原則:第一,互利共贏。從大處著眼,既要考慮自己利益,又要考慮對方利益。第二,把發展放在首位。通過擴大經貿合作來化解分歧。第三,發揮雙邊經貿協調機製作用。及時溝通和磋商,避免矛盾激化。第四,平等協商。求大同存小異,不動輒設限和製裁。第五,不把經貿問題政治化。
美國對台“三不政策”
多年來,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曆屆政府都表示執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這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應有之義,也是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和人民做出的嚴肅承諾。
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核心政策
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2004年4月21日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就美國當前及未來的台海政策作了宣示。他指出美國當前及未來的五大核心政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