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我們之所以要把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它們之間的內在關係所決定的。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製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依法治國,就是黨領導的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要按照體現人民意誌和利益的法律和製度來治理國家。以德治國,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國社會主義道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誌,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製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製度來治理國家,用強製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沒有完備的法律體係,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道德不是依靠強製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範。道德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誌、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係、相互補充。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麵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五節)優先發展教育
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強智力開發。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素質,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一、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在當今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方麵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都具有基礎性的地位,都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同經濟、科技、社會實踐越來越緊密的結合,正在成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作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不僅要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儲備,而且要直接參與各方麵的建設事業,為推動各項建設事業作出貢獻。國運興衰,係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必須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發展科學技術離不開教育。馬克思就說:“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列寧則說:“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強調了科學技術和教育的重要性。列寧還說:“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取得全部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沒有這些,我們就不能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