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建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現代化建設人才。據統計,我國科技隊伍已經擁有了1800萬人。改革開放以來僅高校就輸送了1500多萬名合格畢業生,同時,還培養了大批碩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但我國的人才無論就數量還是質量來說,還遠不能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按聯合國的統計對比,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僅占同齡人口的3.8%,大大低於世界15%的平均水平。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教育先行,實現教育事業的全麵振興,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教育實際出發。
一要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製約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近年來,盡管黨中央、國務院為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逐年增加教育投入的總量,但我國現階段對教育的投入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甚至達不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要改變這種狀況,各級政府要繼續增加教育投入,同時又要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社會集資辦學。二要深化教育體製改革。當前,我國教育管理體製上仍存在條塊分割、力量分散、低水平重複辦學、效益不高等問題;社會力量辦學的機製還很不規範;學校缺乏自主辦學的機製和主動適應發展變化的能力;高等教育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渠道還不暢通,人才培養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結構等方麵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應試教育”的培養模式嚴重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教育體製改革,促進教育更好地為培養人才和經濟建設服務。三要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由於盲目辦學,攀高求大,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師範院校變為綜合大學,致使我國的教育結構比例失調,無法滿足經濟建設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調整學校布局,改革和完善學科與專業設置,統籌考慮高層次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
科學技術人員是新的生產力的開拓者。發展教育是科技進步的基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解放科技生產力的前提。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離開教育這個基礎,無論科學技術工作還是經濟建設,都不可能獲得成功。為了發展教育事業,黨和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優化教育結構,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勵自學成才。各級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社會集資辦學和民間辦學,改變國家包辦教育的做法。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育質量。還要進一步改革教育體製,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教育同經濟、科技的密切結合。此外,還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還要掃除青壯年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