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3 / 3)

在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識。要繼續辦好義務教育和各種職業教育。這是因為,發展科學技術,必須依靠教育這個基礎。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一個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如何,需要更多有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知識的傳授,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離開了教育事業是無論如何不行的。因此,要尊師重教,抓好教育事業,開發中華民族的智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以便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振興中華。

(第六節)社會效益始終放在首位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如果說農業經濟時代的發展依靠的是自然力,工業社會的發展依賴的是資源、資本和技術,那麼,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來臨,經濟增長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知識和信息即文化力取代資源、資本和技術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構成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文化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如日本的娛樂業經營收入已超過汽車工業的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約占GDP的1/5,其音像製品出口超過航天工業等。可以肯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產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還會日益增大,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會愈益凸顯。因此,我們必須跟上世界經濟和文化的步伐,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出現了很大變化,用於文化教育、文化消費的支出越來越多,對文化產品的要求也愈來愈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樣化。據專家統計,今後幾年,我國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有3000億元以上,到2005年將達到5500億元。應當承認,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的文化產業已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然而,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國目前的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問題就是文化的產業化程度較低:總量規模偏小,質量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競爭力差,文化市場經營秩序混亂,各地發展不平衡,文化資源挖掘和利用不夠,等等。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來加以解決。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轉變落後觀念,革除陳舊體製。當前,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來自觀念和體製。由於受傳統文化和計劃經濟的影響,不少領導幹部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還沒有把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聯係起來,認識不到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在體製上,必須盡快革除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體製弊端,推進文化體製改革。要抓緊製定文化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加強文化法製建設,加強宏觀管理,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還必須處理好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係。文化產業是指文化中可以走向市場或用產業化方式運作的部分,主要包括娛樂、演出、影視、出版、網絡等行業。除文化產業外,文化中還有一部分是無法、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場的文化事業,如義務教育、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圖書館、博物館等等。文化事業的發展不能簡單地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道路。國家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加大對科研機構、藝術院團、重要文化遺產和文化項目的扶持力度;要通過製定文化產業政策,健全文化市場體係,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製,促進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提高,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到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