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違背自己的心意討好有權有錢人的歡心,乞求他們的恩賜,不如保持正直,並積極提高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資源,讓別人去嫉妒;沒有值得稱道的善行卻讓人讚頌,還不如沒做壞事卻遭小人誹謗。
小米家裏很有錢,所以在小玩伴中,他的玩具是最多的。然而,大家一塊玩的時候,他是最不開心的。我很好奇地問:“你有那麼多的玩具,為什麼還不開心呢?”小米說:“正因為我的玩具最多,所以常常有人搶我的來玩,可是他們卻沒有什麼玩具給我玩。”我繼續問道:“在小夥伴中,你覺得誰是你真正的朋友呢?”小米回答:“隻有一個,他叫小雲。”“為什麼跟他關係最好?”“隻有他從不搶我的玩具,每次都是跟我交換。”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開始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朋友的原則了——都想跟比我們玩具多的人交往。換個說法,就是“攀龍附鳳”。我們攀的是什麼龍,附的又是什麼鳳呢?說白了,是那些資源多的人。
而那些資源多的人又是怎麼想的呢?好了,現在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小故事。一個玩具多的小孩,會把一個玩具數量跟他差不多並且經常跟他交換玩具的小孩當作真正的朋友。我們成人世界又何嚐不是如此?資源多的人,更願意跟那些資源同樣多的人交朋友。那些資源少、常常依附於他的人讓他心裏不舒服——就像幼兒園小米說的那樣“他們常來搶我的玩具”,世界上又有誰喜歡自己被“搶”呢?
所以,當你開始盤點自己的人脈關係之前,請先冷靜地問問自己——你對別人有利用價值嗎?
每個人都期望找到有利用價值的朋友。你手裏的資源越豐富,身上可供人利用的地方越多,證明你越具有價值,而當你越有價值,就越容易建立強大的人脈關係——在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人脈的真相。
曾經有人認為,保羅·艾倫是一位“一不留神成了億萬富翁”的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年輕時就與蓋茨在一起,他們誌趣相投,一起幹事業。當初他們將一家名為微軟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公司在波士頓注冊,總經理比爾·蓋茨,副總經理保羅·艾倫,這就奠定了他的未來。
現在微軟公司已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巨無霸,總經理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世界首富。副總經理在總經理的巨大光環下,雖然有些暗淡,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也名列前五位,個人資產達210億美元。也許,在世人的眼裏,保羅·艾倫是被蓋茨利用了,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利用,他未必能夠像今天這樣有錢。
“利用”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不舒服。在這裏我們需要脫離其表層意思來理解,比如我們在公司工作,其實便是一種利用關係。因為我們身上有可利用的價值,像知識、技術、聰明的頭腦、有力的雙手等,於是就可以通過出賣自身的資源獲得勞動報酬。這便是一種交換關係,也是一種利用關係。這種交換也是一種公平交換,你具備的資源越多,獲得的報酬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