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潛伏很久的鳥,飛起來必能飛得很高,開得早的花,必然謝得很快;人隻要能明白這種道理,既可以免除懷才不遇的憂慮,也可以消除浮躁急求的念頭。
民國時期的走紅作家張愛玲,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成名要趁早。”這句話誤導了不少20幾歲的年輕人,他們以為趁年輕成名、成功才是王道,完全忘記了人生是需要踏實修煉和潛伏的。事實上,張愛玲本人的經曆也證明了這一點,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發展,處處碰壁,最後病死一間閣樓,一個多星期才被人發現。這正對應了《菜根譚》中說的一句話:“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年少成功、成名的快事,很多時候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厚積薄發、後發而先至。他們在年少時並不顯眼,甚至比同齡人還略遜一籌,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閱曆的增加,他們漸漸顯露鋒芒,在人生的賽道上實現了超越。
德川家康是一個大器晚成的政治家。他在日本的戰國時代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能夠做到默默地積攢實力。雖然成名很晚,但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實。青年時代不當出頭鳥,也不主動消耗實力,而是抓緊時間提升自己的政治軍事經驗,蓄力待發。不信你看,在他年輕時,最大的風光屬於織田信長;到他壯年時期,豐臣秀吉獨領風騷。而他總是那個不被人注意甚至有些被人瞧不起的人。
後來,狂極一時的豐臣秀吉因為好戰冒險,派兵挑戰當時無比強大的中國明朝。明朝派出精兵強將,豐臣秀吉不堪一擊,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隨之病死。這時,已經“潛伏”得差不多的德川家康橫空出世,順理成章走上曆史的前台。一展才智,統一了日本戰國,拉開德川幕府時代的序曲。這時世人才發現,原來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德川家康每一年都沒閑著,一直在增強自己的實力!
德川家康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就像背負著沉重的行李走路,急躁不得。”這句話可以視為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在不惑之年才登上成功舞台的德川家康,經曆了充足的孕育,所以打下的江山持久穩定。這對我們有著很強的啟示意義。
少年成功存在運氣和偶然因素,與其相比,大器晚成則是可以追求和自我控製的。蘇東坡的老爸蘇洵,《三字經》中有一句是這樣寫他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他當了二十七年的文盲才開始讀書,卻在曆史上留下了蘇門三父子的美名,還教出了一個大文學家的兒子。再看看神童仲永的故事,從小聰明無比,長大後卻一事無成,這不能不讓人慨歎歲月的無情。在成長過程中,時間無時無刻不在起著優勝劣汰的作用,它會考驗一個人的恒心、自控力,還有對未來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所以,少年天才並不可靠,與他們聯係最多的一個詞是“曇花一現”。隻有那些甘於潛伏和隱忍的人,在殘酷的競爭中才能笑到最後。
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他們的人生也驗證了“老當益壯,大器晚成”的道理。這些偉大人物,早年大都顛沛流離,作品不被認可,想法遭到排斥,直到晚年才受到追捧或者重視。藝術大師黃賓虹和齊白石,都是到了晚年才成名的。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唱《歌唱祖國》的小女孩林妙可,一曲成名,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有人羨慕說:“如果我的女兒也有這樣的機會,就好了!”恰恰相反,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慶幸自己的孩子是平凡的,因為過早把孩子拋到大眾麵前,讓她成為一個“優秀得讓人嫉妒的人”,是非常危險的。一個孩子從小就麵對閃光燈,潛意識中極容易埋下虛榮的種子,而虛榮是一劑毒藥,很可能讓孩子長大後滑入失敗的深淵。如果父母引導不當,再聰明的孩子都會錯過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
我們一定要牢記,上帝總是厚愛那些沉默和隱忍的人。年輕時看到他人風光,我們不必眼紅嫉妒,隻要持之以恒地做事,積極認真地做人,每個人都會迎來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