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目瞪口呆的看著海外歸來的高端人士的老板,罵街的詞彙如此豐富刁鑽,直逼妓院的老鴇子,而且還是中文洋文一起混用,轉換之間渾然天成,堪稱罵出了國際水準。
“老吳,別擔心,老子我隻是一時氣憤。至於那幾塊料,讓許師爺他們應付了就是,無非使點錢,F的,是老子錢多還是這幾個打鐵的錢多啊。”
經此一事,我倒是感到靠洋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後年就是庚申年,到時候山東可是義和團的發祥地,別讓大師兄當二毛子給燒了才好。
“老弟想捐官?”孟洛川看著我和苗老二,放下蓋碗。“是不是事情還沒平,要不我再找找巡撫衙門的關係。”
“孟大哥,事情已經平了,對方就是幾個鐵匠頭,沒啥了不起的。不過我和苗二哥商量過了,要是沒有個官身,早晚讓這些臭魚爛蝦的沾上,我們就沒心思幹生意了。趁早捐個官,以後也好有個身份。”
“既然吳老弟和苗老弟都商量好了,那愚兄就找門路,不知道你們是要走例捐,還是常捐,是捐個紅頂、藍頂還是白頂?”孟洛川本身就是捐班,倒也熟悉其中奧妙。
“捐個四品道台就夠用的,還請孟大哥成全。”
“嗯,四品道台,常捐也就八千兩銀子,這兩年價格還往下走按照道理四品頂戴是要到戶部找路子的,沒有三個月打不了來回。不過我聽府台衙門的師爺議論,有大太監要下江南采購蘇杭繡品,路過濟南府,應該就這幾天的事情,如果兩位賢弟不嫌棄走內府的門子的話,這倒是省錢省時的捷徑。”
“啊,莫非這些太監還管著捐官不成?這不是一向有翁公的吏部和李中堂的戶部掌管的肥缺,什麼時候這些閹人也能管著頂戴了。”苗二哥生意上精明,但是輪到社會經驗就不是孟洛川大掌櫃的對手了。
“內府的手早就伸到朝堂了,當年的六王爺牛吧,見了安德海也得稱一聲老弟,李中堂撐起大半個朝堂的天,見了李蓮英李大總管恭敬的避車讓駕。除了清流當年借著丁寶禎之手陰了安德海,隻要老佛爺還管著大清國,內外相製就是大清國的天條。這位大管事是李大總管的十三太保之一,管事劉。另外還聽說咱們的巡撫要換人,毓大人要挪窩了,大概是山西巡撫的職分,新來的大概是小站練兵的袁世凱袁大人,這不他的軍師徐世昌徐大人也和管事劉一同來濟南,說是到聖鄉曲阜檢點儒家經典,其實是來給袁大人鋪路的,前天府衙就打了招呼,我給你們二位也遞上帖子了,到時候咱們明湖克拉部的諸位仁兄都有份,估摸著是檢點一下油水深淺,到時候好吃孝敬。反正咱們買賣家少不了四節八貢的。賬房老劉的父親與徐世昌大人有同年之誼,能介紹我們提前拜謁。到時候請徐大人代為聯絡管事劉,捐兩個藍頂子應該不太費事。”
從孟洛川的閑談中得知,這徐世昌可是個能人,中進士後如翰林院為編修,這編修為七品官,俸銀甚少,生活清苦,然而世昌在翰林一住9年,未辦過一次學差、試官之類有利之事。他並不急功近利,而是積極結交,疏通上下,同時勤苦讀書,關心時事,作好各方麵準備,以待時機。徐世昌在翰林院已是“板凳要坐十年冷”,到第十年終於有了轉機,袁世凱向清延奏請徐翰林兼管新建陸軍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總辦(相當於秘書長兼參謀長),徐欣然就任。雖然編製、原職、級別均予保留,但總是以高就低;徐卻毅然離開翰林院,全力以赴,總攬全軍文案並參與機密,袁不在時且代理其職。從此成為袁的得力智囊。戊戌變法之時,徐世昌又和袁世凱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紅了頂戴花翎,從此深受後黨恩寵,平步青雲。據京城的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米國公使館公使康格已經多次施壓,總理衙門也上了彈劾折子,據悉接任山東巡撫大任的正是這位徐編修的恩主袁世凱袁項城。此次徐世昌來濟南正是為了袁世凱上任鋪路的,正好後黨的內相李大總管的一個幹兒子出京辦事,一起來的山東,民間都知道太監不奉旨出京百裏即可斬首,當年安德海安大總管就是栽在濟南府的,沒想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屍骨未寒,這太監出京又故事重演。不過既然出京一次不易,相信這位管事劉公公不會浪費任何的撈錢機會,兩個四品頂戴的捐班還算不上什麼大事,既然有好處可拿,自然是百無禁忌了。
管事劉的門檻太高,我們這些商賈之人還真見不到他老人家,徐世昌倒是平易一點,畢竟是為袁老板鋪路的,作為濟南商界的聞人,投了帖子不多時就見到了這位未來的民國總理,今天的七品編修徐世昌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