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四節 元首親臨海原縣(1 / 2)

“1920年12月16日,大約是晚上8點鍾,在中國某些城市以及和它鄰近的國家,觀測到一些異常現象。不能說成都、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要知道從成都到大名大約1200公裏,而從海防到上海大約1900公裏。可是,在上述時刻,在成都法蘭西領事館,在大名的耶穌教徒傳教團,在上海的英國領事館和在海防的天文台內,所有鍾表立刻停擺。在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許多居民點,坐在飯桌旁的人們忽然看見,吊燈開始擺動起來,後來還知道其他一些情況。在大名以北的板夏,三個閑談的傳教士忽然感覺到惡心欲嘔,他們覺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樣開始搖擺起來,在距中國海1250公裏遠的一個地方,走向市場的主婦們突然覺得暈船,北京和天津的居民也有同樣感覺……”這是海原地震發生後,白俄的一位佚名作家撰寫的《西方忽視了的災難》的開頭部分。

誠如郭增建研究員所言,整個世界幾乎都感受到了地震的影響。有一艘從上海出發駛向香港的英國P&O公司的“Devanha”號客輪行至汕頭外海時感覺到像地震一樣強烈震動。“船長以為可能是船撞在了淹沒的漂流物上,但等船靠了香港碼頭以後,他一檢查船的外殼,很驚奇地發現,整個船殼都完好無損,這才想到了可能是地震引起的震動。”和千裏之外虛驚一場的插曲不同,處於地震中心的人們此時正經曆生離死別的殘酷考驗。

這年12月初,一位英國女傳教士金樂婷,準備途經甘肅,前往新疆。誰知,她卻在蘭州和這場大地震不期而遇。這位女傳教士忠實地記錄她的經曆,有地震中的感受,有地震後的目擊,也見證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麵動員的搶險救災過程,成為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曆史見證。

“地震瞬息而至,街巷如遇海嘯,似是逃過一劫。隨之,人們的震驚被恐懼所取代。這是遭遇地震後金樂婷的第一印象。她們首先感覺到頭頂上一陣陣沉重的如同重載馬車馳過的聲音,似乎又是空中架起的軌道上,火車隆隆而過的聲音。這些聲音讓人極其難受。

聲音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地動。先感覺到地板在晃動。這時,父母們本能地衝向了孩子。瞬間,房子就晃動了,人在屋裏根本到不了門口。等晃動稍微停息,她們才跑到院子裏。又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蘭州的街巷如同遭遇了海嘯,樹木在哢嚓聲中折斷,圍牆在轟隆聲中倒塌,房梁發出吱呀呀的聲響。

麵對巨大災難,她們隻能站在小院中間默默地等待著。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地震才漸漸平複,最可怕的時候算是結束了。此時,是12月16日,正是天寒地凍之時,寒冷難耐,她們又進屋了。所幸,這個夜晚很少感覺到餘震。隨後她們看到,黃河北的白塔山的山坡上,地震帶來的災害更為嚴重。一些山體滑坡陷入了山腳的小溪流,山間的寺廟變成了廢墟。她覺得,地震雖然給蘭州城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同蘭州東、北的許多地方相比,似乎逃過了一劫。

人們被動員起來自發救災。金樂婷的另一位朋友巴瑞醫生去了靜寧救災。一路上看到的情形,讓他觸目驚心。山體滑坡了,埋沒了一英裏長的路,二十多條溪流被堵塞。到了第二年春天,她又接到從蘭州來的信說,地震災區有些堰塞湖的水深度達200米,而且每天都在漲,靜寧附近的一個地方,1000多位村民已經被迫離開了家園。

去地震災區的朋友傳來消息說,餘震隨時都在發生,有些人家因為房屋無法承受多次震動而倒塌,結果大震沒有死亡,卻有數百人死於餘震。山區的民眾死亡很多,以至於村莊中彌漫著一種空寂的感覺。

據後來調查,這場地震中,重災區的居民多以窯洞為家,因窯洞倒塌而造成的傷亡非常大。對蘭州以外地震所造成的破壞,金樂婷更多是從朋友那裏獲知的消息。朋友還給她講了一件事情。什麼事情呢?一家三口人的傳奇經曆。

地震極震區的民眾多缺乏科學常識,他們對地震最直觀的認識就是“山走了”。實際上,這是指地震發生後,造成的大滑坡。在極震區的一個溪穀中,僅僅大型滑坡就發生了7處之多。在這裏,僅有三個人和兩條狗活了下來,其他一切都被滑坡所埋葬。一位農民和他的兩個兒子,先是被滑坡的泥石流帶動走了半英裏遠,結果泥石流遇到了兩條流向不同的河流。河流衝擊泥石流,他們又被河流帶著走了一大截路。這段奇特的經曆,把三位農民嚇壞了,能活下來真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