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軍部的裝備中心裏,一個大號的家夥正靜靜的臥在庫房裏,等候著即將開始的海測。799工程提供的這款新型飛彈綽號“魚叉”,使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1台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射程隻有35公裏,導彈速度0.9馬赫,攻擊範圍沒有超過水天線飛行高度利用氣壓高度計維持在150—300米左右。首先裝備的水麵艦艇是由劍魚級魚*雷快艇改裝的“鯖魚”級飛彈快艇,拆除了四具魚*雷發射管,改為上層指揮艙兩側安裝2具發射器、配備一部簡易版的R02對海火控雷達和標準1453型光學瞄準器。“魚叉”飛彈為主動雷達導引,在地平線範圍內可自行搜索目標,因此發射艇僅需利用火控雷達或光學瞄準器在發射前進行瞄準即可。
其實實驗者並不知道,這種看似粗糙的飛彈不僅僅是一種遠程反艦飛彈,同時它還是一種高性能的海基巡航飛彈,而且它是一係列巡航飛彈的第一種型號,在今後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造升級。後來的很多軍事專家認為,綜合考察“魚叉”飛彈的整體設計水準,它的實際性能可能遠不止中國公開的數字,因為對外公布的是出口型飛彈的性能,而中國國防軍自己裝備的飛彈很可能還有很多先進技術。它的圓柱型彈體、平直主翼、助推器和腹部的進氣口都讓人聯想到一架縮小版的飛機。
“魚叉”反艦飛彈發射時先點燃尾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直到噴氣發動機正常工作。主動雷達導引頭會搜索最近的和最大的目標,然後進行敵我識別信號問答,如果沒有收到準確的無線電信號匹配,就會開啟攻擊模式,選擇邏輯電路選定的目標進行滑翔俯衝攻擊,配備安裝了延時引信的450千克穿甲爆破戰鬥部,足夠讓一艘8000噸以下的非主力戰艦葬身海底的了,就算是皮糙肉厚的戰列艦也扛不住四五枚魚叉飛彈的攻擊。
其實在799工程裏,“魚叉”還算不上最先進的成果,隻不過他采用的成熟技術比較多,綜合性能和采購價格比較合適而已。等中國的飛彈家族一起上艦的時候,就是世界海軍的第三次大變革時代的到來。正在華盛*頓慶祝限製海軍軍備協議簽訂,認為能憑借噸位限製保持自己海軍優勢的英美日會發現他們那些吞噬了大半軍費的巨型戰艦變成了被掃進垃圾堆中的破爛,他們存在的唯一用處就是讓大炮巨艦主義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已。
日本此時正在為了替換被中國擊沉的四艘主力艦而拚命的募集資金,加上被中國的空中打擊給弄的幾乎崩潰的後遺症,日本對空軍的發展也幾乎到了病態的地步。日本繼中國之後第二個建立了獨立的空軍----日本帝國防空軍。這是一支編入了驅逐機、高炮、高射機槍和探照燈部隊的混合武裝力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確保領土防空的安全性,海軍的航母上,則是在海軍獨立設置了一支海軍航空兵總隊,雖然不是獨立軍種,但是也有了相當大的獨立性。這樣一來在國民看來屢戰屢敗的日本陸軍變成了裁減的目標,反正也沒有殖民地了,養著這些馬鹿也沒有用處,不如裁減了節省軍費。日本陸軍的數量被從18個常備師團削減到10個常備師團,像是在朝鮮組建的第十九師團和第二十師團就被一刀裁掉了,不過最不靠譜的第四師團卻憑借大阪地區商人的鈔票得以保留,讓十九、二十兩個始終浴血奮戰在三韓一線師團裏那些百死餘生的官兵都嗤之以鼻。
不過在中國人暗中指點和支持下,高爾察克的白俄臨時政府大方的拿出了真金白銀在日本大肆雇傭被裁減的陸軍軍人,3500日元的安家費,每月500日元的出勤津貼,每天200日元的戰場執勤獎勵,每小時300日元的戰鬥獎金,殲敵獎勵、俘虜獎勵,陣亡撫恤一件件的擺出來,讓很多陸軍的馬鹿們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當年為天皇魂歸九段阪的那幫弟兄都白死了,帝國實在是太刻薄了。
很快當中國的北方軍區開始撤軍的時候,紅俄驚訝的發現在白俄那些幾乎是運輸大隊長的偽軍隊伍裏出現了一支亞洲麵孔的雇傭軍,嫻熟的戰鬥技巧,精準的槍法,玩的出神入化的擲彈筒和01型步兵炮,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頂著烏拉衝鋒的這些小個子雇傭軍居然用白刃戰毫不猶豫的把比自己人數多一倍的紅俄軍給打得丟盔卸甲。五六個壯漢打不過三個圍成一個小圈子的雇傭軍,進退之間,一個個老毛子被紮成了血葫蘆,狼狽逃竄的紅俄們記住了這支沉悶的雇傭軍嘴裏唯一聽得明白的一句口號“半載”。半載軍的名聲大有壓過伊爾庫茨克之王的趨勢。日本人的再就業之路注定是血腥的,中國卻出奇的保持了沉默,官方的解釋是,過境的雇傭軍都是以旅遊者身份簽證過境的,中國對於合法入境並未持有武器的遊客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入境,至於他們是如何得到大批的日式裝備和彈藥的,純屬裝備部的機密,不好意思,無可奉告。私下裏知道此事的國防軍高級將領對於這事情的評價就是三個字“狗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