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八十七節 戰後掠影階層篇(2 / 2)

二戰後,中國除了一千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收入,更大的收益是獲得了穩定的市場和原料來源,澳洲的鐵礦、中東的石油、南美的銅礦、東南亞的橡膠、南非的鈾礦還有各種優勢資源都成為中國控製的供給。亞非拉的廣大市場對中國商品完全不設防,歐洲和北美都要依賴中國投資來複蘇戰後經濟,貿易壁壘壓根就不敢提,中國經濟第一個完成了戰時經濟向平時的轉換,國防軍的東征西討更是讓很多地方都習慣了消費中國物資,戰後這些國家貧乏的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應對戰爭中培養的高消費,隻好通過引進中國產品。

戰後的國民經濟迅速轉型複蘇,六大商業家族和國內眾多商會都以開放的心態進行競爭和協調,加上戰後重建和國際貿易的升溫,戰後十年成了中國經濟的又一個黃金十年。在各大家族的協調下,任何一個家族都隻能在一個領域裏占用相對的壟斷地位,跨行業的巨型托拉斯始終無法在中國形成,如果說有這種托拉斯帝國的話也就隻有皇家橫跨了四個行業領域,但是皇家所入主的醫藥、電信、科技等行業裏都不乏六大家族的競爭企業,都沒有形成絕對的壟斷地位,而金融市場更是群雄逐鹿,皇家銀行僅僅是從事一般性的商業銀行業務並且兼有一個保險公司和投行而已,如果硬要說皇家銀行有什麼技壓群雄的地方,那就要說皇家投行的天使投資特別的精準,不斷的發掘新的增長點,在新興產業裏占據了很大的份額,雖然這些企業最後多數都進入了資本市場去流通,但是皇家的股份往往都留存在企業裏相當的部分,成為皇家資產的另一種基礎盤。

大中華文化圈已經不再是一個人文詞彙,除了中華共同體的二十一個屬國和中華民主帝國本身之外,戰前戰後深受中華文明熏陶的兩河流域,東非紅海沿岸和南美的智利阿根廷等國都逐漸的向中華文明靠攏,成為中華共同體的盟友。這些敬仰中華文明的國家和中華共同體的屬國構成了中華外圍階層,而國內的各個階層也有了很大變化。

原來的士農工商體係變得多元化,除了部分特色農業和閑散農戶,農業經濟逐步實現了產業化,土地流轉到了大大小小的農場經營階層手裏,發揮出集約化經營的優勢,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在太初三十年的時候已經下降到了不足15%。城市裏的工人職員和服務產業的人員隊伍相當龐大,而且在嚴苛的職工保護法律以及廣泛建立的皇家工會幫助下,工人階層的收入也得以與經濟發展同步。

因為特殊的政治體製,公務員隊伍在中國成為原來的吏員階層的演進,職權被大大的壓縮,加之相對很多高利潤行業不算顯眼的薪酬和嚴苛的管理法度,公務員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行業,以至於公務員考試僅僅是一個執業資格考試,並不能決定是否能成為公務員,公務員崗位如同企業一樣需要通過社會招聘的方式才能解決,而每年從公務員隊伍裏離開的人員也一樣眾多。

中國的科學文化界也在長期領先國際水平的實際情況下,形成了心胸開闊,兼容並蓄,如同盛唐一般開放的胸懷和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的國際科學文化人士紛紛到中國來交流學習和入籍歸化。中國的各種科技文化獎項和課題都成為了這些學術界的最高標杆,加上皇家和各大家族的大力讚助和投資科技文化產業,中國在這個世紀裏再次站上了科學技術與文化的世界巔峰。

雖然中國的政治家族(徐、熊、張、黃、蔡、陳、鄒、李)、商業家族(孟、苗、朱、陸、樂、榮)、軍事家族(段、杜、大吳、小吳、肖、藍、張、魏)控製了中國軍政商界的頂級位置,但是這些家族對於二代三代的培養都非常重視,像是開頭的張大少那樣的二貨在衙內群裏還真是朵奇葩。而平民百姓的出頭途徑也並未被關閉,雖然不能與這些世家對抗,但是政黨政治決定權在百姓手裏,所以帝國總理、各部部長和總參謀長都是由非頂級家族的人來擔任,為了避嫌,甚至連各大家族的親眷都不能從事這些崗位,至於各個大家族打壓賢良、橫行無忌那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