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節 戰後掠影國際篇(1 / 2)

除了中華共同體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國家集團之外,中國在建立國際戰後新秩序方麵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建立了聯合國。太初二十四年3月1日,正在對紅俄作戰的中、德、俄(白俄)、土、意等16國代表在土耳其重鎮安卡拉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當時,聯合國隻是作為對紅俄進行戰爭的各國的總稱。太初二十四年10月30日,中、德、意、日四國在青島發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太初二十五年8—10月,中、德、意、日、土五國先後在青島的嶗山太清宮舉行會談,討論並擬定了組織聯合國的建議案。

兩個月以後,即在二十五年12月14日,中國總理周仲輔與德國總理卡納裏斯在“印度洋某處”會晤,並發表了一項聯合宣言。在宣言中,他們闡述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政策中的一些共同原則”,他們對世界更為美好的未來的希望就是以這些原則為基礎。兩個簽署國在被稱為大西洋憲章的文件中聲明:“在最終消滅反*人類反進步的國家暴*政之後,兩國希望可以建立使各國都能在其本國境內安居樂業,保證使全世界所有人類都能無所恐懼不虞匱乏地生活的和平。”

太初二十六年元旦,正在對紅俄和美英作戰的26個國家的代表,在德國波恩簽署了聯合國宣言。這個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聯合國”這個詞,這是周仲輔總理所建議的。

各簽署國政府在宣言中說:

“出於對……《聯合國家宣言》內所載宗旨和原則的共同綱領業已表示讚同,確信為在它們本國以及其他國家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並維護人權與正義,必須對其敵國取得完全的勝利,而且確信它們現在正在對妄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力量進行共同的鬥爭,“特宣告:

“(1)各國政府保證運用其全部軍事或經濟力量反對這些政府正在與之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美、英、紅俄)及其附從者。

“(2)各國政府保證與本宣言簽署國政府合作,並且不同敵國締結單獨的停戰協定或和約。”

“凡在為戰勝國家恐怖主義而進行的鬥爭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質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均可簽署本宣言。

一個月後,兩位元首吳宸軒和赫斯在德黑蘭會晤時聲明:“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以及所有聯合國成員國負有至高無上的責任,要締造一種將博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大眾的好感的和平,這種和平將在今後的許多世代中排除戰爭的災難和恐怖。”

太初二十六年4月25日,來自50個國家(烏克蘭及波羅的海三國因故未參加)的代表在中國上海召開了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同年10月24日,中、德、意、土、日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了批準書後,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UnitedNations)正式成立。太初二十六年,聯合國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10月24日為聯合國日。

同年美國宣布戰敗,在有條件投降後,美國得以加入聯合國。加拿大等國獨立,英國被拆分為四部分,愛爾蘭和蘇格蘭分別獨立,而威爾士和英格蘭則作為中國和德國的托管地存在了三十年,在太初五十八年才恢複獨立國家身份,合並成立了新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並加入聯合國。中國作為首倡國和整個聯合國家的首領國家,在聯合國中地位舉足輕重,成為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根據中國的建議,各國經過磋商,一致同意了聯合國的組成架構和組織原則。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三章第七條之規定,聯合國設有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聯合國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聯合國秘書處等6個聯合國主要機構。

聯合國總部設在中國青島,在瑞士日內瓦設有聯合國歐洲辦事處,在巴拿馬共和國的巴拿馬城設有聯合國美洲辦事處。

聯合國大會(GeneralAssemblyoftheUnitedNations--UNGA)簡稱“聯大”,是聯合國的主要審議、監督和審查機構。由全體會員國組成。大會在製訂標準和編纂國際法方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大會每年9月至12月集中舉行常會,並在之後視需要由聯大主席國召集各國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