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一超多極時代的到來,讓國際形勢變得明朗,中國雖然逐步從全球各條戰線撤軍,又宣布裁軍100萬,但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全球部署、全球威懾的能力讓第二強德國以及其他深陷二戰的強國都不由得退避三舍,沒有那個國家或者國家聯盟敢於直麵中國的霸氣。當然私下裏串聯一下,給中國的全球部署添點亂子的本事還是有的。
中國在北美的軍事部署就被美國和加拿大極力反對,而德國、意大利等軸心國也在背後慫恿,為了避免出現新的冷戰,中國刻意降低了在北美的軍事部署,除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兩個永久劃歸中國的直屬海外省之外,隻在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和曼薩尼約地區有兩個與墨西哥軍隊共同使用的聯合海空基地,聖迭戈和舊金山的軍港也僅僅是租用30年,到期也將歸還加利福尼亞州政府,當然加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中華共同體移民不斷湧入,到時候美國能不能把這三個州籠絡在合眾國內,還是承認其全民公決的結果允許其獨立,被認為是有可能引起下一次大規模戰爭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誘因。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為首的中華共同體將成為亞洲大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絕對統治者。複興中的老歐洲與戰敗的美國加拿大都無力挑戰中國。雙方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還有南美諸國的爭奪上還有很多領域是空白的,可以預見在這些地區中國勢力與白人勢力的鬥爭將會是這些地區不穩定的外部因素。
所以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新秩序的開始,在很少經曆戰火的南半球土地上,代理人戰爭變得十分頻繁,這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的全球衝突的主要形式。引起這樣的變化的原因是因為中國與德意、美加的直接衝突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而產生的恐懼,相比之下代理人戰爭似乎是個更安全的宣泄敵意的方式。也有其他的直接原因導致代理人戰爭的流行,比如在爭奪某些資源或者市場的時候,超級大國(中國)和世界強國(德國、美國)發現扶持當地的反抗勢力比挽起袖子直接下場的戰爭更省錢,並且隨著電視、網絡媒體的快速興起,對公眾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公眾厭戰戰及對戰爭波及領土的情緒變得極為敏感,這使中國更傾向於資助和控製當地的反歐美武裝反抗力量,比如在索馬裏內戰中投放補給給當地的真神教反抗軍。
雙方常規軍備的明顯差距會促使較弱的一方通過盟友或非國家行為者開啟或者繼續戰爭,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戰爭(哥委戰爭)中隨著哥倫比亞在第一次哥委衝突和加伊納斯角戰爭及感恩節戰爭取得勝利進行的一係列代理人戰爭,委內瑞拉-圭亞那聯盟因為沒能通過通常的直接爭鬥的方式取勝,而開始依靠武裝反抗組織和準軍事組織如南美家園黨來抗擊哥倫比亞。
還有,一些國家的政府,特別是自由民主製度的,即使軍事力量強也會因為民眾反對而選擇加入代理人戰爭,這樣的現像隨著二戰結束在中國很常見,因為所謂的“二戰綜合症”——中國的老百姓雖然對恢複天朝上國的地位很有自豪感,但是戰爭中的慘烈犧牲在這個並不好戰的漢民族主體國家裏醞釀著強大的厭戰情緒。這也是在一係列代價極高,耗時長的在中部非洲和北方領土的反紅俄治安戰的直接戰爭之後,重新提起了厭戰情緒(被稱為“反恐綜合症”),後通過代理人戰爭加入南美哥委戰爭的推動因素。
一些國家比如美國也有可能會通過代理人戰爭躲避可能的國際間的來自盟友、利益夥伴、國際組織(聯合國)的反對,美國雖然在二戰中戰敗,但是有條件的投降和充分的戰爭動員讓美國的軍事實力反而有所增強,民族危機感的深重,讓美國在周邊發生一些事態變化時也更傾向於通過戰爭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特別在長久的和平條約、盟友協定或者其他的國際協定中表麵上禁止直接的戰爭的時候(破壞這樣的協定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好的結果-國際間的負麵影響、事先列在協議上的懲罰、其他團體和他們盟友的報複行動)。
在一些情況下,有些國家可能會因為金融原因加入代理人戰爭:支持非法團體、叛亂分子、非國家行動者或者不先進的聯合軍隊(經常用過時的或者剩餘的裝備)比部署國際力量便宜得多,同時可以在延長戰中首先承受人財傷亡。比如意大利就因為本土軍隊的孱弱而不得不通過代理人戰爭維護自己在北非西部地區的權威,經常對西撒哈拉的反意大利武裝部落進行空中打擊和支持摩洛哥仆從軍越境清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