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費用,基本上也是由會員國分攤,但采用與正常預算不同的分攤比例。維和費用是在正常預算分攤辦法的基礎上籌集的。這種辦法將會員國分成四組,A組由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德、阿、意、東)組成,其中中國將承擔比其他四國都多的份額,直到後來美國和法國入常,中國的承擔比例才降至其他六個常任理事國之和的75%,B組由發達國家組成,C組由經濟不發達國家組成,D組則由特別指定的經濟最不發達國家組成。按規定,B組國家按照其正常預算分攤比例繳納,C組國家按其正常預算分攤比例的20%繳納,D組國家按正常預算的10%繳納,而5個常任理事國除了按各自正常預算的比例繳納外,還得承擔餘下的部分。
聯合國下屬機構很多都是依靠會員國政府自願捐助開展活動的,其中最主要的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規劃署、人口活動基金、兒童基金、難民署、工業發展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等。除政府捐助外,聯合國發展署以及環境規劃署等機構還從聯合國正常預算中得到一小部分資金,作為它們的行政和管理開支。每年11月,聯合國認捐會議都如期在青島聯合國總部舉行。
中國除了在聯合國裏占據了主導地位之外,還積極的組織了幾個圈子,比如阿盟和東盟就是中國主導成立的兩個緊密型的地區國家聯盟。在建立聯合國之前,中華民主帝國的領導層就對戰後的國際形勢有了清晰的預判,雖然歐美都是這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英國和紅俄都不複存在,但是底蘊深厚的歐美國家一定會在戰後率先複蘇,壓製他們的重建並不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畢竟中國已經膨脹的生產力需要一個持續快速增長的市場,而亞非拉國家的貧困現狀顯然不是一個現實的傾銷市場。中國發起組織的旨在複興歐洲特別是愛爾蘭、威爾士、法國、西班牙0度經線地區經濟的“玫瑰線計劃”以及投資加拿大、美國西海岸和墨西哥等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經濟的“鄧先賢計劃”都是為中國的富餘資金和設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出口,同時也造就了兩個以中國標準為核心的發達經濟帶,不論其政權如何變化,經濟都將和中國經濟捆綁在一起。
中華民主帝國雖然地跨整個南北極(從西伯利亞北端到南太平洋南端),東西也有上萬公裏(從哈薩克省到夏威夷海外省),共同體國家也遍布了中亞、南亞、海灣地區和東南亞,甚至包括了在戰爭結束前加入共同體的蘇裏南和巴拿馬兩個拉美成員國。實際算上大西洋和南非、馬達加斯加等海外托管地,中國已經稱得上是新日不落帝國了,不過這麼龐大的領地與屬國,直接管轄必將帶來無數的衝突與麻煩,而且會在歐美勢力的挑撥和暗中支持下發送內亂,成為消耗中國這個巨無霸的傷口。所以中國在二戰結束前就在謀劃成立一些地區聯盟和組織來維護地區新秩序,而中國則在幕後通過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手段控製與操縱這些組織的運作,從而讓這些組織有了自己的免疫力和生命力。
阿盟(阿拉伯國家聯盟)就是在阿拉伯聯邦與伊朗共和國兩個真神教不同教派的地區大國的基礎上成立的國家聯盟,吸收了中東地區幾乎所有國家的加入,中國則在科威特海外省駐軍,成為阿盟的定海神針。阿盟除了調處中東的內部矛盾之外,還擔負著與土耳其這個深入西亞的歐洲強國對抗,並且製衡頓河平原上的新以色列國的任務。作為一個擁有3.4億人口,1700萬平方公裏土地並且處於亞非歐十字路口的戰略要地,掌控世界石油輸出資源的67%的政治勢力,阿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建立聯合國的時候允許國家聯盟作為一個主體參加安理會,但在聯合國大會時這些國家還可以以各自國家主體參加),擔負著中國鐵杆盟友的角色。中國還主導成立了非洲國家聯盟、拉美國家聯盟(巴西、委內瑞拉和烏拉圭除外)。
東盟幾乎都是中華共同體成員國(菲律賓是托管地除外),囊括了整個太平洋的大大小小國家對中國更是俯首帖耳,這樣在安理會中中國就擁有了三票,幾乎對德意形成了壓倒優勢,之後美國和法國的加入才算平衡了這種形勢,但是也無力改變中國通過聯盟來控製很多地區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