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中華民主帝國興起。跨國公司在帝國建立之前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中華民主帝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中華民主帝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中華民主帝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中華民主帝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中華民主帝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中華民主帝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中華民主帝國經曆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一戰後的十年,其特點是從控製生產開始,到控製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製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太初三十年至太初五十年,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係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中華民主帝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中華民主帝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範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中華民主帝國標準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和軍用車輛,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飛彈、潛艇、航空*器材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範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絡,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中華民主帝國苗氏海佑集團公司在太初三十五年前後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範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為了對付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曆屆中華民主帝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反危機"措施(或稱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麵的調整貼現率。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采取放鬆抵押貸款等措施,以及財政方麵的增加軍費開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減稅、免稅、退稅和“高漲”期間增稅)等措施。在私人經濟方麵,壟斷資本企業為了推銷過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費者信貸、住房建築抵押貸款等辦法。
實行這些措施的結果,使戰後中華民主帝國經濟危機發生了一些變形。即危機期間生產下降幅度較小,最嚴重的太初四十二年危機期間工業生產隻下降15.1%。其次為太初三十二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太初五十四年)下降12.0%。危機過後,蕭條和複蘇階段縮短,因而兩者間的界限難以區分。經濟危機的爆發,無論“中間性危機”還是“非中間性危機”,都比過去較為頻繁。
中華民主帝國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機”措施以及私人企業的信貸擴張,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貨膨脹。消費物價指數平均每年增長率從太初四十年-五十年間的2.8%增至太初五十年~太初六十年間的7.9%,而國民生產總值(按太初五十年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增長率在同期從4.0%降低至3.1%。一麵物價加速上漲,一麵生產增長速度放慢,而同時,失業人數又不斷增長。這種情況形成了所謂“滯脹”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