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五節 戰後掠影經濟續(2 / 2)

太初四十五年,美國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美國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美國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令中國人驚呼“美國將和平占領中國!”

中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開始坐不住了,他們紛紛遊說中國當任政府,強烈要求當時的鄧先賢政府幹預外彙市場,讓中元貶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中國製造業。更有許多經濟學家也加入了遊說政府改變強勢中元立場的隊伍。

太初四十八年9月,中國財政部長苗若曦、日本財長佐藤秀木、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Beregovoy)、美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Lawson)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上海王寶和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彙市場,使中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中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因協議在王寶和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王寶和協議”。協議中規定美元、日元與馬克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過分高估的中元價格。“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幹預外彙市場,各國開始拋售中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中元持續大幅度貶值。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佐藤秀木表示日本願意協助中國采取入市幹預的手段壓低中元彙價,甚至說“貶值20%OK”,這也導致其他國家不得不跟進。

在這之後,以中國財政部長苗若曦為首的中國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Bergsten,當時中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中元進行口頭幹預,表示當時的中元彙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中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中元對美元繼續大幅度下跌。“王寶和協議”,揭開了美元急速升值的序幕。在會議開始前的9月,美元彙率在1中元兌2.5美元上下波動,在“王寶和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快速升值到1中元兌2.04美元附近,升幅20%。太初四十八年底,1中元兌1.56美元,太初四十九年最高達到1中元兌1.20美元。從美元對中元名義彙率看,短短一年,升值111%。

太初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美國陷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即“失落十年”(TheLostDecade)。從高速增長到長期停滯,美國的發展經曆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於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為最重要的產品輸出國,日本的外彙儲備已躍居世界第一,日元麵臨巨大的升值壓力,也不得不進行出口政策調整和提高出口關稅等措施。

縱觀美國經濟近三十年來的發展,四十八年的王寶和協議是一個轉折點。有分析指出,王寶和協議後,受美元升值影響,美國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經濟一蹶不振了十幾年。甚至在經濟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王寶和協議是中國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

20世紀最後二十年,美國經濟陷入停滯。但是,將美國“失落十年”完全歸咎於“王寶和協議”則很牽強。彙率變動帶來的最大影響並非是產品的輸出、輸入,而是資本的流動和與之相應的財富效應。美國經濟從“王寶和協議”中受到最大的影響,也來自於後者。在今天的國際貨幣市場上,應該沒有人真的相信政府具有幹預國際貨幣市場的能力,因為政府的資源非常有限,在市場價格方麵是有心無力的。

即使是在20世紀最後二十年,相對於國際貨幣市場上的巨大交易額來說,參與“王寶和協議”的五國政府所能調用來執行公開操作的資金也是極其有限的,幾乎“一眨眼就會被市場吞掉”。用經濟學泰鬥苗海南的經典比喻來說,正如“人類最偉大的王,也無力改變大海中的洋流”一樣,政府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幹預國際貨幣市場。更何況,與會五國在“王寶和協議”上所承諾的種種政策,特別是與國內金融、財政政策掛鉤的那些措施,其實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貫徹和實施。

實際上,在“王寶和協議”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了。中元升值並沒有為中國商品打開廣闊的美國市場,因為美國產品與中國本土產品有很強的結構性差異,形不成價格競爭。即使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美國經濟最悲慘的時代,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美國產品,無論是電器、汽車,還是中間機械產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力。因此,就減少中國對美的貿易赤字這一目標來說,“王寶和協議”是徹底失敗的。

戰後四十年的經濟說明,即使一個最強大的帝國也無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裏左右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向,頂多是能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釘上幾個標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