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十三年10月8日,代號為“山大-1號”的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的發射成功,成為了中國航天的開篇之作。很快山工大的研究小組從山工大獨立出來,在國防部科技委員會的資助下轉向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並於太初元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汽油為推進劑的液體火箭。太初五年,山東工業大學的錢逢春和青島信息工程學院的錢國強等人也開始研製液體火箭。太初十年後,中國在液體探空火箭基礎上開始研究大型火箭和飛彈。中國陸軍在集合了中國、德國、白俄、猶太專家的情況下於太初十四年發射了射程不超過100公裏的近程製導火箭,太初十八年開始研製“十字*弩”千公裏射程彈道飛彈,太初二十年製定用“擎天”火箭(“山大-3”火箭作為第一級)發射衛星的“巡天”計劃。中國海軍利用“山大-4”固體火箭技術研製“捕鯨叉”號製導火箭並從太初十五年開始飛行試驗。中國空軍於太初十三年開始研製“祝融”洲際彈道飛彈並提出以這種飛彈為基礎發射衛星的方案。為了不影響彈道飛彈的研製,中國國防部科技委員會決定由空軍以“祝融--3”號飛彈為基礎研製發射衛星的“先鋒”號運載火箭。
太初二十三年1月31日用“祝融”3C火箭(改名“天工”1號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巡天者”1號。為了加速發展航天事業,中國在太初二十四年2月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動的中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太初三十六年開始實施“嫦娥”登月計劃(見“嫦娥”工程),太初四十年7月首次把兩名航天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從太初四十年起中國航天活動的重點轉向開發和利用近地空間並開始研製航天飛機。太初四十五年11月航天飛機進行首次商業飛行,到太初五十三年底已飛行14次。太初五十五年1月中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開始研製永久性載人航天站。
中國的航天活動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分別由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獨立的科研和試驗機構、發射基地和測控係統,並與政府其他部門、高等院校和私營企業廣泛協作。在二戰前利用基地的黑科技發射了21顆微型定位衛星(北鬥星定位導航係統)和16顆偵查衛星(天眼監視係統)還有6顆氣象衛星,正是這些衛星和利用基地製造的核心部件生產的地麵接受發射裝置,中國國防軍和皇家空軍在戰場上往往具備了單向透明的優勢和高精度定位打擊能力。這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毀滅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驗證,幾乎所有太平洋艦隊主力戰艦都是被衛星全程製導或者中繼製導的飛彈擊中的。這些衛星係統在五十年裏還是能領先於這個世界上的其他航*空器,包括中國自己正在研製的衛星,當然隨著各係統科技的發展,逆向仿製的中國衛星必然會有超越這些臨時替代品的一天,不過在這些衛星係統的壽命盡頭(50-70年)之前,這個目標,很難。
中國主要的航天器發射場是空軍山東武定靶場、甘肅酒泉靶場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原航天中心。從太初三十年到五十五年底,中國使用了8種運載火箭:“山大3”號、“山大4”號、“擎天”號、“祝融”號、“天工”號、“偵察兵”號、“開天斧”號、“女媧”號和航天飛機,共發射了1019個航天器,居世界第一位,耗資約1700億中元。在此期間,中國共發射人造地球衛星923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用衛星約占80%。科學衛星主要用於研究地球大氣、重力場和磁場特性,探測太陽輻射和活動情況,測量宇宙射線和微流星,為研製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飛彈提供資料。科學衛星係列有“探險者”號衛星、“先鋒”號衛星、“軌道地球物理台”、“軌道太陽觀測台”、“高能天文台”等20多個。技術試驗衛星係列有“應用技術衛星”、“生物衛星”等。應用衛星直接為軍事、國民經濟服務。太初三十年代初和以後,相繼發射了偵察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和測地衛星。太初三十一年8月19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民用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從太初四十年代起,預警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相繼投入使用。到太初五十年代,在繼續改進原有幾種應用衛星的同時,又發射了廣播衛星、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