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七節 戰後掠影民生篇(1 / 2)

二戰前的中國算得上是中等發達國家,不過老百姓也就是越來越寬裕,最少餓殍遍野的情景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但是各地老百姓的生活比起共和時期也不過略有提高而已。但是隨著二戰的進展,中國企業賺的不亦樂乎,財政紅利越積越多,在周仲輔主政時期,政府開始推行一係列惠民措施。

第一項就是農民不用再交農業稅,不用再交征購糧,不用再交鄉統籌、村提留。國家不但不再向農民要,反過來種地還給各項補貼。過去農民交完地租和公糧、征購糧後的餘糧都也不能自己處理,還得統一售賣給當地的糧商,價格很低,農民不賣也不行,這是糧食行會製度。而現在農民的產品,完全可以自己處理,價格自然也由市場說了算。過去的農民種地,什麼時候種,種什麼,自己都說了不算,都得聽當地糧商士紳的統一安排,而現在農民有了自主權,想種什麼種什麼,什麼效益好就種什麼。千年的皇糧國稅從此不用再交了,糧食產業成為第一個永久性免稅的國民經濟產業。

第二是過去老百姓都是自己解決養老的問題,從來也沒想過、也不敢想什麼退休金。可是現在超過60歲的老百姓每人每月有了70中元的養老金,雖然不多,可是畢竟能保障基本的生存要求,且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還同比例增加,不能讓養老金輸給物價上漲指數。這也成為政府對全國百姓的一個莊嚴承諾。

第三是成立了城市拆遷監督中心,城市的拆遷讓許多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房的普通老百姓住進了有煤氣、暖氣的明亮樓房,但是很多中小開發商不願意承擔回遷的成本而選擇低價的收購甚至是欺詐。通過城市拆遷監督中心,保障了老百姓選擇回遷或者享受房地產增益的機會,任何老百姓作為房產主人都可以選擇回遷享受1.5倍的住房補償或者是折算為房地產投資。

對於城市住房困難的家庭,政府也先後推出了廉租房、經適房,圓了自己的住房夢,這也是房地產企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中等收入的家庭,絕大多數都改善了居住條件,過去連聽都沒聽說過的套房甚至是聯排多層房,現在是很普通的了。中國老百姓的居住麵積已經到了世界最前列,甚至比起地廣人稀的加拿大都高。

第四、城市的交通問題不再困擾著人們了,公交車越來越多,價格很低,因為有國家的補貼。出租車遍地都是,私車汽車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自行車越來越少了,許多已經不是出行的需要,而是健身的工具。

第五、各種家用電器日益齊全,電腦成為日常用品,並且進入了數字時代。電話不再是單位才有的了,每家都有了。而且手機還成了人手一部的,通訊變得異常的方便。結束了寫一封信,十天半月才能到達對方手中、打個長途電話要去電信局,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的問題。

第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日益增加,出行變得簡單快速,許多人還坐上了飛機和軟臥,也不需要富豪身份去包廂或者托人購買了。旅遊變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出門辦事、串親也不用再開什麼過所了,一張身份證走遍全國。

第七、文化生活豐富了,不再是隻能看看廣場電影或者看大戲了。電視、電影、廣播,給人們生活增添了許多的樂趣,互聯網也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太初十五年的中華廣播電視台的第一套節目《新聞縱橫》成為世界上第一套商業電視節目,到太初四十五年,中國的廣播電視節目已經多達四百多個頻道。

第八、百姓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穿衣服五顏六色了,打扮上也是五花八門了,不再是“黑藍灰”老三色了,鄉村婦女也開始燙發了,再也不是大城市婦女的專利。化妝品成為了人們的時尚,人們敢美了、能美了、有錢美了,不必再擔心被人指責出風頭了,不必再擔心增加家裏的經濟負擔。

第九、法製的完善。在太初元年之前的共和時代,中國隻有憲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經濟法等幾部法律。而到太初四十年,中國除了憲法之外,還有各種基本法共1109部,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麵,而且還在不斷的完善中,這些法律極大地保護了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使人民更加生活在安全的社會環境中。

第十、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可以吃飽肚子了,而且還需要減肥了。糧食調配製度作廢了,城市糧食供應票證變成收藏品了,這在“我大清”或者共和時代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從百姓的生活來看,把中國的高工資和低物價結合在一起,把美國的低工資和高物價結合在一起,這就使中美兩國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要遠遠高於貨幣收入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