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七節 戰後掠影民生篇(2 / 2)

中國改革開放造成的巨大奇跡之一,就是形成了國家高工資低物價,而歐美社會則是低工資高物價的新的經濟現象。在實際生活中,中國工人仍然能夠獨自一人養活一家子四、五口人,而很多歐美工人夫妻倆一起沒日沒夜地幹,養活兩三個孩子都困難,還時常還需要政府來接濟。

為什麼中國和同為發達國家的歐美工人貨幣工資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而歐美工人供養家庭的能力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做工養活一個孩子都困難的狀況,這種狀況不僅在歐美,即使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罕見現象。

無論是中國的低物價,還是歐美的高物價,都是中國主導的新經濟秩序的結果。這就是中國*政府比歐美還要關心歐美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首先,就中國低物價來說。大多數歐美財政補貼一是通過出口退稅的方式按商品發放;二是通過虧損補貼的方式對企業發放。

其次,就歐美的高物價來說,則是歐美實行高額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竟然高達5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隻有4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5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2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裏麵,自然會造成物價高高在上。

例如美國社會,如果災難到此為止也就罷了,可是對於美國老百姓來講,災難還遠遠沒有結束,美國老百姓同時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美國每出口1中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彙率比大約1比2.5來增發2.5美元來平衡,目前外彙儲備大約2.35萬億中元,國內由此增發的超過5.8萬億美元,相當於太初三十年1.2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5倍,這些由出口結彙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

在此我們看到了一個讓美國老百姓欲哭無淚的荒謬現象:美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彙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黴。如果中國不出口商品,而是用於國內百姓生活,既能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會發生對外財政補貼;或者退一步來說,如果美國出口商品白白送給中國,不收取中元,國內也就不會增發美元,貨幣也不會貶值,美國老百姓的損失也會小一些。可現在卻是,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出口商品換取的中元也借給了國外,而把由此增發的美元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做基礎的“純粹廢紙”。由於這些增發的“純粹廢紙”與現有貨幣一樣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結果就是美國老百姓不僅損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財富,連手裏的貨幣財富都在遭受貶值損失。

反觀中國情況恰恰與美國相反,中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美國,美國的商品流入了中國市場,由於市場上貨幣減少商品增加,必然導致物價下降,中國老百姓手裏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再加上流向美國的中元又通過美國購買中國國債的方式回流到了中國財政部(二戰戰爭債務的規定以及王寶和體係的要求),中國財政部可以用美國的這些錢來增加公共品的供給,能夠進一步起到降低物價的作用,提高中國老百姓貨幣的購買力。

如果是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將更加清楚,美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中國老百姓用中元買走了,中元被美國政府拿走了;中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美國政府得到了中元,而美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裏現有貨幣的貶值。

結果就是,中國給歐美印發中元紙幣,歐美國家給老百姓印發本國紙幣;中國用這些紙幣為中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歐美則相反,用這些紙幣從歐美老百姓手裏換走了所生產的各種商品。而形成這個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貨幣增發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中國及中華共同體等東方國家,新增發的貨幣卻留在了歐美市場上,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裏貨幣的購買力。

這就是中國高工資低物價,而歐美很多國家低工資高物價的秘密的原因,即也是中國印錢卻不會通貨膨脹,而歐美花費大力氣製造產品卻換回來通貨膨脹的秘密。中國掌握著貨幣的主導權,讓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圍繞中國經濟的發展而運作,隻要在新經濟秩序裏運行的經濟體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中元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