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天下紛擾,必合於律呂(2)(1 / 2)

4.不成文規則比較

規則和製度是可以比較的,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孰優孰劣,誰高誰下,然後為我們自己對規則或製度的調整、完善和創新提供借鑒。

我們每每感慨好的外國企業的效率和嚴謹與一些國內企業的低效和散漫,卻不注重從文化和習慣的角度去認真分析。以下是兩位朋友——國企的雷先生和外企的施先生的一次坦誠對話,我們不妨從中體會一下兩者不成文規則的區別:

關於會議

雷:我們開會前總要閑聊,因為總有人遲到,要等人,那段時間總不能悶場吧,所以就東拉西扯地聊一些問題,家長裏短的,或者說說哪個明星事。若是在平常,也沒什麼,但成了開會的“熱身”活動,就很不合適了。等到開會時還有不少人刹不住車,心不在焉的。也有不少人手裏都拿著一本書或雜誌,作勤奮狀,其實是做好打發漫長而無聊的會議的準備。

施:開會是件大事,外企開會的時間觀念很強,遲到是對別人時間的浪費,遲到在大家看來是很丟人的事情。一到會場,每個人的麵前都擺著一份會議議題計劃,知道今天會議的內容是什麼,每個人立即進入狀態,思考怎樣發言。

雷:跑題是我們開會常有的情形,某某談到一個話題,另一個人感興趣,一插話,大家就興高采烈地討論起來,哪怕那個話題已經離題萬裏,不著邊際了。開了半天會,沒有什麼實際的效果,隻覺得累,開了也是白開的會議,令人深惡痛絕,其實我們都喜歡開有效率的會議。

施:我們開會很幹脆,嚴格按照事先安排的程序進行。在別人發言的時候,其他人一般不會插話,更不會扯到其他事情。每個人發言限時,5分鍾或10分鍾,不能說個沒完,所以每個人發言都有一個譜,觀點是什麼,有什麼根據,有什麼實施方法。一目了然,簡潔而有說服力。這樣就避免了會議開得又臭又長。在會議進行過程中,除了相關人士,閑人免進。也不允許與會者手機響個不停,或借接電話或上洗手間之機,外出雲遊一番。

雷:如果不是領導點名,我們沒有誰會很主動地發言,這個言不好發啊,誰也不想做那隻先唱歌的鳥,否則什麼時候給斃了也不知道。所以一般的情況是領導先“拋磚引玉”,也就是定調子。然後手下人都會圍繞著這個調子走,八九不離十,錯不到哪裏去。當應和者眾的時候,表麵上是眾言堂,實際上發出的都是高度統一的聲音。

施:開會的作用就是網聚人的力量,所以暢所欲言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開會有時會采取頭腦風暴法,要求每個人發言時把你所有的想法都一股腦傾吐出來,聽者不要發表反對意見,等到講者發言結束後,其他人可以無拘無束地發表評論。在這個原則下,每個與會者都是主角,都有一個表現的機會,而每個人也是忠實的傾聽者。這個互動的過程刮起了頭腦風暴。出發點不是爭論,而是共享,強調流暢的溝通,這樣才能開一場好會。

關於飯局

雷:中國人對吃飯情有獨鍾,同事間的聚會往往用飯局進行,而吃飯時又無酒不歡,極盡勸酒鬥酒之能事,仿佛激情與智慧隻有在酒酣耳熱時,才能迸發出來,使飯局成了一個戰場,太累人了。

施:外企員工也有飯局聚會,但不頻繁,因為公費吃飯的機會不多,更不會一哄而去。吃飯時也不會使勁地勸酒,上班時太緊張,現在正好歇歇,品味美食,聊聊天,發發呆,他們吃飯的狀態有點小資。

雷:我們對請客吃飯習以為常,有客人上門,到了吃飯時間就齊刷刷地吃一餐,約人談生意也習慣到飯局上搞妥。在付賬方式上,“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我請別人就應該為他付賬”,“人家請我應該他來付賬”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施:在請客問題上,我們采取務實的態度,即“誠實和實際”。如果沒有與客戶達成協議,即便到了吃飯時間,也不會輕易請對方吃飯的。中西員工在一起就餐時,大家都很習慣用AA製的方式來各付各的賬,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會吃虧,這樣大家才輕鬆。

關於計劃性

雷:我主張每個企業都要有自己的理念,有企業文化,有一套基本法,讓每一個員工都能一目了然。但可惜的是,一個有二十多年曆史的企業,卻沒有一本員工手冊。記得有一個新員工問我企業的定位是什麼時,我這個老員工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問誰去?這種模糊的管理讓人找不著北,談何實現目標,走對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