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分之百行賄”
沒有到位的監督和沒有到位的製度與沒有監督和沒有製度差不了多少。
最近又發現了一個貪官。這個幹部叫張華琪,原是國家級貧困縣安徽潁上縣的縣委書記。有兩個數字讓人驚訝:他每調整一次幹部,就能收益100多萬元;有250多名幹部向他買官,也就是說,全縣31個鄉鎮的領導幹部,100%向他行過賄(2004年4月21日《法製文萃報》)。
看了這兩組數字,筆者覺得不寒而栗。在一個縣裏,如果“100%”的幹部都認為不送錢就得不到提拔,那誰還有心思去為老百姓辦實事呢?一個人送了錢,升上去了,就會有10個人跟著效仿。10個人送了錢,升上去了,就會有100個人跟著效仿。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最關心的,肯定不是如何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是如何籌到錢,如何送進去,如何升上去。
這種環境的形成,主要原因在於張華琪不斷地“攪動棋局”。在張華琪的眼裏,潁上縣的所有大小官員,都是他可以任意擺弄的一個個棋子。為了抓牢每一個棋子,就得不停地攪動棋局。“讓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能待多久,明天又可能待在什麼位置”。位置好的想保住位置,位置差的想換個位置,沒有位置的想找到位置。大家心裏都沒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能決定每個人命運的縣委書記張華琪身上。於是,爭著給張華琪送錢便成了必然。
由此我想起一句民謠:“想致富,動幹部。”一個地方或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想致富”的時候,最好的途徑就是“動幹部”。一般的辦法,是先放出風去,“根據工作需要,最近將調整一批幹部。某某可能下去,某某可能上來,某某可能提升,某某可能調離。”這樣一來,人們很快就“毛”了。想保位置的,想找位置的,都得趕緊“活動”。這個時候,手裏攥著烏紗帽的領導,就可以坐在家裏“數鈔票”了。
有一位給張華琪送過錢的幹部說:“當時我的心裏也很矛盾,送吧,覺得不光彩;不送吧,又怕別人送了自己會吃虧。你說咱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的,不就圖個工作得到認可嗎?如果眼看著能力、資曆、人品、政績都不如咱的反而比咱早提拔,那心裏的滋味也不好受哇。”當然,最受害的還是老百姓,因為送給張華琪的幾百萬元中,多一半都是公款。
無論怎麼說,一個縣的250多名科級幹部,“100%地向縣委書記行過賄”,的確是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問題。這說明在一些地方,對縣委書記的監督,對黨政一把手的監督,實在太流於了形式,根本就沒有到位,沒有到位的監督和沒有到位的製度與沒有監督和沒有製度差不了多少。對任何權力而言,如果失去1%的製度約束和監督,那就會產生1%的腐敗;如果失去100%的製度約束和監督,那就會產生100%的腐敗。所以,製度是權力的清潔劑或清道夫。
4.公共草地的悲劇
由於體製、製度和規範的欠失,在我們身邊,如果細心的話,隨處都可以發現“公共草地的悲劇”。
有一個關於製度的典故頗耐人尋味:說是美國馬薩諸塞州阿美士德小鎮的中心,有塊挺大的草坪,鎮上所有的大型戶外活動像廟會、圖書節、周末免費的流行音樂會等都在這裏舉行。人們在草地上散步、玩飛盤、打排球,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打鬧遊戲,格外開心。
有人納悶為什麼這塊草地竟然能保存到現在,因為草地附近全是停車場、商店、餐廳和住宅。後來得知這塊普普通通的草地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公共綠地”,幾乎家喻戶曉的典故“公共草地的悲劇”就起源於它。
在過去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幾乎所有的城鎮中心都有這麼一塊公共草地,城鎮裏的室外集體活動都在草地上舉行。那時的美國,家家戶戶都很注重實惠,自己種菜,養雞鴨牛羊什麼的。草地空著時,就有人在那兒放羊,沒有人在意草地上的草為什麼總長不好。
到了1968年,有個叫哈丁的人抽時間琢磨了一下公共草地的問題,不琢磨不知道,他居然從平常的草地裏發現了大問題,經過歸納總結,寫了篇《公共草地的悲劇》的文章,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