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製度前進一小步,管理前進一大步(2)(1 / 2)

4.猶太人怎樣“扶貧”

不論是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還是政府的決策和監督,都應該努力探索出能夠長期堅持不懈的製度和辦法,以使主觀意願與客觀實際達到高度的吻合程度。

人性化的製度才能獲得持久的支持和心甘情願的信守。

全球2600多萬猶太人,雖然不是個個富翁,但是至少你不會見到有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的猶太人。隻要你是猶太人,哪怕身無分文來到異國他鄉,隻要當地有猶太人組織,隻要你找到他們,你的吃飯問題就立刻會得到解決。當然,猶太組織不是永遠提供慈善服務的機構。永遠提供免費吃喝,再多的錢也支撐不起,也不符合猶太人的精於理財的傳統。

猶太人的精明之處在於,他們很快會找到一個願意幫助落難者的猶太商人。該商人怎麼幫助自己的同胞呢?假如是一個鞋商,他就對落難的同胞說,我這鞋店目前隻在西邊發展,這座城市的東麵還沒一家分店。你就到東麵去開分店吧,我借錢給你去租店鋪,貨我也先提供給你,等你賣掉了鞋,賺到了錢再連本帶利還給我。你站住腳了(這應該沒問題,我會幫你站住腳),我就是你的長期供貨商。

這種幫助人的方法是精明的,也隻有猶太人能將它作為一個傳統長期堅持不懈。一雞三吃,是猶太民族的基本技能,即使在幫助落難同胞時,他們也會動起腦筋來怎樣既幫助了同胞,又幫助了自己。這樣猶太人就不但幫助了落難者自立,同時又擴張了自己的生意。正因為這種幫助人的模式對提供幫助者本身是有利的,因此這種慈善行為才能長期持久地延續下去。

由此可見,不論是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還是政府的決策和監督,都應該努力探索出能夠長期堅持不懈的製度和辦法,以使主觀意願與客觀實際達到高度的吻合程度。

製度應該是一種活的機製,而不是一種死的機器,它理應內含著一種持久的驅動力,不管是對管理者還是對被管理者,都應該產生積極的、正向的、有益的和持久的推動。這樣的製度,人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恪守和遵循,也會心甘情願地執行和落實。

5.張瑞敏的“賽馬”規則

相馬與賽馬,孰優孰劣,在不同的人眼裏結論往往是相反的。出於公心者會說賽馬之舉最科學,出於私心者則認定相馬最保險,在用人問題上是相馬還是賽馬,關鍵還在於那些伯樂想不想、敢不敢甘當裁判。

國內企業在驚訝於“海爾現象”時發現,海爾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張瑞敏的用人機製有很大的關係。張瑞敏對用人有自己的見解。伯樂賽馬要遠遠勝過伯樂相馬,因為公司裏的員工,人人都有參賽的權利和機遇,作為總裁不過是個裁判而已,關鍵是要給參賽的選手們提供比賽場地和製訂“遊戲”規則,至於誰跑得快誰跑得慢,誰有耐久力誰無耐久力,那就要看各人的本事了,而總裁隻要當好裁判,執法公正就夠了。張瑞敏的變相馬為賽馬的用人規則,令我們耳目一新。

自春秋時代出了個相馬家伯樂,伯樂相馬為國人念叨了近2500多年,伯樂的相馬術更是為求賢若渴的曆代明君所推崇,然而,“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縱橫四海的千裏馬被埋沒是常有的事。伯樂認為,求良馬不難,求天下之馬難;相馬貴以神遇,不能以目見。說來說去,相馬憑的是經驗和眼力,盡管憑經驗辦事也往往奏效,但誰能保證不看走眼?尤其是在盛行“包裝”的今天,把自己打扮成千裏馬者數不勝數,即便是伯樂再世,麵對過江之鯽的“千裏馬”,恐怕也隻能自歎“朽木不可雕也”了。中國民間有句話說得實在,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這其實是選馬的基本常識。我們有些人總是苦於沒有人才,挖空心思地四處“相馬”,結果時常被那些善於“包裝”、削尖腦袋投機鑽營的人所利用。張瑞敏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從相馬的神話回到了選馬的常識,給天下之馬以一個公平競賽的機會,如此選馬,既不會使千裏馬埋沒,也使大家心服口服,更堵住了那些靠玩花活混位子的鑽營者的歪門邪路。誰是千裏馬,自己說了不算,伯樂推薦也不算,大家都上賽場上跑一跑,比一比。這樣選人才豈不既簡單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