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財政上: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特困”農民工子女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為農民工子女創造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是政府行為,不是一個地區的教育部門所能解決的,它不僅涉及公安、物價、工商、計劃生育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還涉及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的協調和互助。中央政府不能將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責任推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將其推向市場。必須加大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對“特困”農民工子女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中央政府應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設立專項資金,同時根據農民工對流入地的經濟貢獻,流入地政府也要專門安排部分資金,用來支持農民工子女就學,消除因家庭貧困而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實現從道義性扶貧向製度性扶貧的轉化。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我國西部婦女人力資源開發初探
唐述英
一、西部婦女人力資源現狀及特點分析
西部婦女人力資源開發,指的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婦女的文化和健康水平,增強婦女的就業能力,使婦女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提高她們的能力和素質,促進婦女積極參與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從而使她們在實施西部開發戰略中獲得與男子同等的發展條件和機會。但是,從總體上講,西部婦女人力資源開發存在著性別歧視突出、經濟依附較強、機製保障缺乏,以及自身發展障礙四大難題。
(一)性別歧視突出
1.性別比偏高
一方麵由於社會保障體係不完善和“養兒防老”的傳統,加上受傳宗接代“續香火”的老觀念影響,形成了重男輕女、買賣婚姻的現實。另一方麵,一些政策的規定,造成男女比例失調:如農村生女孩分不了地、女孩宅基地分得少、男女公務員不同年齡退休等。
2.就業遭歧視普遍
女性就業、再就業難,女大學畢業生就業也難。女性就業率降低,男女兩性收入差距正逐步擴大。多數在崗女性由於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和受傳統職業角色影響,很難進入高新技術、高管理層等領域,較多地集中在低職位、低收入崗位。
(二)經濟依附較強
盡管大部分(66.7%)地區仍然是以男女共同耕作和勞動為主,但男人打工、經商、辦企業,而由女人種地的家庭已經高達33.3%。在農業女性化趨勢凸現的時期,她們主要從事的是無收益的或收益不明顯的勞動,因此,她們對家庭收入的貢獻是隱性的。這使包括她們在內的許多人都低估了婦女的貢獻。
(三)自身發展障礙
1.思想觀念落後
一些貧困婦女由於未能擺脫貧困,思想封閉,封建保守,自私狹隘,嫉賢妒能。法律意識淡薄,性別意識落後,發展意識存在盲區,審美意識和參政意識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2.文化素質偏低
婦女農民長期依附在土地和家庭的生活圈中,她們很少或根本沒有進入正規的培訓機構接受正規教育和培訓。她們大多數文化素質低,缺少專業技能,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對婦女農民工的培訓基本上就是在就業崗位上邊幹邊學,加之更換工作頻繁,無法接受更深入的技能培訓,使她們經常陷入失業的困境中。
(四)機製保障缺乏
由於婦女參與決策程度低,各級領導班子決策時就很難兼顧婦女的特殊利益。最突出的表現為:在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的資源分配中對女性的政策支持不足。大多數基層領導和科技人員,都普遍忽視了一個現象——被培訓者男多女少,與農業女性化狀況明顯不相稱。
同時,婦女由於文化低、家務負擔重,不願拋頭露麵,農業技術培訓往往由男性去參加,然後再通過丈夫或孩子回來傳授,最後由農村婦女將實用技術應用到家庭種植或養殖業中。由此可見,如果農業技術培訓的政策和措施不向婦女傾斜,婦女能夠獲得的培訓機會將遠遠少於她們應該得到的。另外,培訓缺乏資金支持,農村婦女的培訓工作就很難開展,生態環境知識培訓就難上加難。
二、西部婦女人力資源開發的思路和對策
(一)保障婦女權益
1.保障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婦女與男子平等的生產經營權利,提高婦女經濟地位。拓寬婦女就業領域,增加婦女就業機會,提高婦女就業質量。保障婦女在工資報酬、休息休假、勞動條件及社會保險等方麵的勞動權益,做好女工特殊勞動保護工作。
2.保障婦女政治、社會、文化權利。消除性別歧視,優化婦女發展環境。保障婦女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權利和受教育的機會,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為婦女參與管理和決策創造條件。倡導平等、文明、和睦的新型家庭關係,減輕職業婦女的家務負擔。保護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殘疾婦女的特殊利益,打擊暴力侵害、拐騙、買賣婦女和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婦女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3.依法保障婦女生育權利。增強婦女的健康保健意識,引導婦女轉變婚育觀念,依法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生育權利及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的權益。加強男性履行計劃生育和撫育子女責任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家庭決策權。定期開展婦女健康檢查和婦科疾病的防治,保障婦女在整個生命周期享有必要的健康服務。通過多種資金渠道,解決婦女避孕、節育、生育的費用,保障婦女生育期間享有必要的醫療保健和獲得合理的經濟補助。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和不育的婦女。
(二)建立婦女人力資源開發的宏觀體係
1.發揮婦聯團結、動員、鼓勵和引導的作用,充分發揮現有婦女院校、婦女培訓中心、農村婦女學校等作用,切實加強對農牧民婦女的文化技術培訓和城鎮婦女的職業技能培訓,激活婦女創造力。推動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和加強女性學學科建設,為促進婦女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要加強女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促進女性成才。要積極配合各級黨委組織部門,進一步做好培養推薦女幹部工作,不斷完善婦女人才庫建設,多渠道舉薦婦女人才,壯大黨政女幹部、女經營管理者和女專業技術人員三支隊伍,努力使更多的婦女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幫助貧困婦女脫貧解困,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文化培訓和扶貧項目,幫助婦女掌握生產、勞動技能,提高脫貧致富的能力。
2.發揮公益平台優勢,扶貧濟困。以幫助貧困婦女脫貧致富為重點,堅持開展技能培訓、就業幫扶、項目推動、組織協作、區域合作等工作,積極爭取國內外資源,繼續向中西部傾斜。發揮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作用,募集社會資金,加大幫扶力度,擴大“母親水窖”、“母親健康快車”、“春蕾計劃”、“健康益家”等公益項目的受益麵,為中西部貧困地區婦女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推動她們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實現新的發展。
(三)提高婦女綜合素質
1.思想道德素質
婦女要解放自己,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在思想上與時俱進。要從根本上實現婦女自身權益,必須從內因入手,內強素質,教育引導婦女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樹立“四自”精神,尊重自己、反對自輕自賤;相信自己、反對妄自菲薄;樹立獨立意識、反對依附順從;頑強進取、反對自卑自弱。廣大婦女隻有通過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加社會勞動,不斷增強多方麵實力,才能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科技文化素質
大力發展女性職業教育,培養各層次應用型女性人才。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婦女能就業於更高級的行業與職業,消除職業上的性別歧視。要增加對女性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重點扶持並建立女子高等職業教育示範培訓基地,為大力提高女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使更多的女性勞動者適應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變化以及技術升級對勞動者素質的更高要求作出貢獻。重點研究如何突破傳統女性職業模式,進一步拓寬女性就業渠道,提高女性整體的職業層次。
3.健康素質
健康素質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身體素質的提高,除了自身條件外,還與諸多的社會條件有關。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政府承擔起提供公共服務職能來。首先要推動衛生體製的改革,更好地為全體人民健康服務。過去,這方麵比較欠缺。如:為了計劃生育,大多數的已育婦女采取了節育措施,但問題也接踵而來:長期的超負荷勞動,使她們腰酸背痛,疾病纏身。第二,根據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加強這方麵的工作。特別是現在,在農村加強對婦女的健康檢查。婦聯要督促政府加強這方麵的工作,組織婦女進行健康檢查。目前婦聯搞了貧困地區的健康快車,有利於減少孕、產婦的死亡和新生兒的破傷風。
衛生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加強公共衛生教育和精神健康教育。擴大農村的服務網絡,培訓基層工作人員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廣泛培訓。積極開展扶貧計劃,搞好小額貸款,幫助她們生產、生活致富。另外,村委會、婦委會注意幫助困難的婦女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她們克服悲觀消極心理,增加她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自殺現象等。
(作者單位:南川市行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