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政府管理創新(5)(2 / 3)

2.工作難找,極易失業。

由於女農民工集中在技術含量較少的行業,城市失業者以及女農民工群體本身就業的激烈競爭,科技進步帶來的有機構成的提高,使這類工作普遍不易找,即使找到了也難以穩定,一年之內換幾份工作的情況較多。

3.法律意識比較低,缺乏勞動和生活的基本保障。

(1)法律意識薄弱,易受性侵害

據重慶市婦聯維權部的來訪電話記錄簿記載,向重慶市婦聯反映遭遇性騷擾問題的女農民工每年不超過十人,大多是通過電話傾訴,且都不敢站出來起訴性騷擾者。例如,一位在餐館打工的打工妹,餐館老板除了公然對她動手動腳外,還要和她發生性關係。這個打工妹雖多次拒絕,但又很怕丟了飯碗。有些保姆投訴男主人對其性騷擾,但都不敢站出來起訴性騷擾者。反映出女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法律意識低下。

(2)缺乏必要的生活生產條件

許多女農民工工作的地方,沒有洗澡設施,致使女農民工遭受騷擾。在建築工地,極少有洗澡的設施,即使有,也往往是幾百人爭搶幾個水龍頭,大多數工地,窄小的廁所就是女民工的澡堂。在廁所洗澡很不方便,還影響別人解手。有的女民工常常十天半月洗不上一次澡。有的工地男女廁所之間隻有一層隔板,有的男民工把隔板摳了洞,偷看女民工方便和洗澡,騷擾女民工。

(3)缺乏必要的勞動保障

一是多數農民工未能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據重慶市農調隊於2005年8月14日,在渝中區、江北區和沙坪壩區采取街頭攔截訪問的方式調查了120名進城務工農民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農民工未能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在“為他人打工”的77名農民工中,與用工單位簽訂了勞動用工合同的農民工隻占27%。多數農民工麵臨用工單位不受約束地解除勞動關係的壓力,其中,有21%的農民工感到有隨時被用工單位辭退的壓力。

二是多數農民工未能享有勞動保障。重慶市農調隊在調查中,在問及“為他人打工”的77名農民工中,用工單位為其辦理了勞動保險的農民工隻占27%。

三是女性農民工很少在雙休日得到法定的休息。尤其是一些紡織、服裝等生產季節性強、突擊性任務多的企業,女農民工每日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並且,女農民工的“四期”保護不落實。女性農民工的權益隨時都會受到侵犯,她們經期保護得不到重視,孕期保護得不到落實,產假製度不能執行,哺乳時間得不到保障。

4.子女教育力不從心

重慶市農調隊於2005年8月14日,在渝中區、江北區和沙坪壩區采取街頭攔截訪問的方式調查了120名進城務工農民工。調查結果顯示:有69%的農民工認為子女上學費用高,造成家庭的經濟壓力,父母忙於生計,疏於管教子女。由於城市部分學校仍有巧立名目變相收取借讀費的現象,有的農民工為了節省學雜費將學齡子女留在家裏上學,與老人生活在一起,成為留守兒童。而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外出打工的雙親更是力不從心。而“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出現諸如學習動機不足,學習困難,情緒消極,不願交往,逆反心理強,心理承受力差等問題。

總之,重慶城鎮化進程給重慶農村婦女帶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更給她們提出了挑戰。這些挑戰給農村婦女們帶來極大的困擾。要開發利用好農村勞動力資源,設法消除或降低上述挑戰給農村婦女帶來困擾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而也凸現了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資源轉移

徐華秋

一、發展勞務經濟,開發庫區勞動力資源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原因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經曆了20多年的發展曆程,走到現在有了比較大的變化,概括起來就是實現了“五大轉變”、形成了“五個提高”。五大轉變即:輸出勞動力素質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輸出方式由零星、分散向組織化、規模化轉變;就業渠道由單一渠道、小區域向多渠道、全國範圍轉變;就業的穩定性由“候鳥式”向常年性轉變;流動形式由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這“五大轉變”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變化和主要特征。五個提高即:促進了農民現金收入的提高;促進了非農就業比重的提高;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程度的提高;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這一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難,以忠縣為例,有以下情況:

1.低水平的縣域經濟製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目前忠縣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尤其是二產業中缺乏支柱產業,企業的效益較差,在吸納勞動力的容量上受到了限製。近幾年來,忠縣每年需新就業的人員一年比一年多,城鎮下崗、待業和失業的人員有增無減,在目前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要想吸納過多的待業人口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則顯得力不從心。由於我縣經濟的落後,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隻能離鄉背井,遠赴他鄉打工,增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增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

2.勞務人員專業技能和文化素質製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目前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已近22萬,接近我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2。就我縣勞動力轉移的數量來說已相當不少,但這些勞動力的素質卻令人擔憂。據調查表明,全縣有60%以上的外出務工人員沒有經過勞務技能培訓,63.7%的外出務工人員隻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低水平的文化科技素質,專業技能、公共衛生意識、社會公德觀念、遵紀守法意識較差,對一些較先進設備的崗位難以勝任,隻能從事勞動強度較大,既苦又累、收入低的“黑領型”工作,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深層次轉移。